在綜合智能制造競爭中,小米和格力誰更勝一籌?
(配圖來自Canva)
雷軍和董明珠在2013年定下的10億賭約,是科技圈過去數年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趣聞。
在今年,兩人的賭約又有了大量新進展。其中有一個最主要的變化,過去是小米作為新經濟公司和格力這個老牌制造企業(yè)之間的營收對決;現在變成了兩家科技巨頭在制造業(yè)上的貢獻比拼。
5月份,雷軍和董明珠就先后表示,要為推動“中國制造”而再續(xù)賭約。8月份在小米十周年演講中,雷軍再次提起這個話題,近日董明珠遙空回應:“雷軍是不可能贏的”
“十億賭約”因為在第五年——2018年小米營收并沒有超過格力,所以雷軍也承認是小米輸了。但是再續(xù)賭約之后,小米在智能制造上會再次輸給格力嗎?就小米目前在智能制造行業(yè)的進展來看,很可能這次小米不會再次遭遇失敗。
小米“智造”已經不容小覷
作為從智能手機行業(yè)快速崛起的科技巨頭,小米也有著手機廠商的通病,那就是產品生產非常依賴貼牌和代工,自產能力不足。這本身沒有什么問題,畢竟除了三星之外,包括蘋果和華為在內的行業(yè)領軍企業(yè)同樣都走代工路線。
但小米相比其他巨頭存在兩大缺陷,這使得它產生了更多插足制造業(yè)的動力。
第一,小米對上游廠商的把控和議價能力都不夠強。因為崛起的時間太快,發(fā)展時間短,小米的品牌影響力其實在代工廠商那里并不算太強,基于同樣的原因,小米甚至在核心技術上對供應商依賴程度也更高。兩疊加之下,小米對上游廠商難免更加弱勢一些
第二,小米本身利潤率低,代工模式很難做好。在小米沖擊高端市場沒有取得成果之前,小米的硬件產品利潤率只能維持在一個極低的水平,因此采用代工模式之后,在保證用戶體驗的前提下,小米只能壓縮成本,包括代工費用、用料花費甚至研究費用?偸且谟脩舾惺芎统杀鹃_銷之間走鋼絲,小米難免偶爾會翻車。
小米用代工模式需要面對的這兩個問題,長期以來讓它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但同時也為它提供了深入滲透產業(yè)鏈上游的強勁動力。于是在很早之前,小米就展開了在制造業(yè)領域的攻勢,比如2013年底小米開啟的“生態(tài)鏈計劃”,其中有一些就是供應廠商和代工廠商。
當然,小米在制造業(yè)真正弄出大動靜還是近期的事情。在2019年11月的世界5G大會上,雷軍突然放出一個重磅消息,宣布小米自己年產能達到100萬臺手機的“未來工廠”即將投產。雷軍表示,小米這座未來工廠大規(guī)模使用自動化產線、5G網絡、機器人、大數據等技術,生產效率比傳統(tǒng)工廠提升60%,平均每分鐘可自動生產60臺手機。
在8月份的小米十周年主題演講中,雷軍表示小米智能工廠第一期已經正式落成投產,是擁有全自動化生產線、能夠年產百萬臺高端手機的“黑燈工廠”。生產的第一款產品就是最新發(fā)布的小米10至尊紀念版的透明版。同時他還透露,小米智能工廠三年后還會有第二期。
近日雷軍進一步說明,除了貼片機,智能工廠二期的所有生產設備均由小米自研或者由小米投資的公司自研。也就是說,小米不僅能搭建自己的智能工廠,而且還在自研生產智能制造裝備。在智能制造領域,小米已經深入到了最上游和最底層。
格力智能制造底蘊更深
作為老牌家電巨頭,一開始格力在制造業(yè)的起點要比小米高很多。所以盡管格力切入智能制造賽道的時間同樣是在2013年,但有二十多年的制造業(yè)經驗做為依托,格力一出手就是從智能裝備開始干。
經過數年發(fā)展,格力已經具備工業(yè)機器人、數控機床、智能物流倉儲、智能檢測、自動化集成等領域的關鍵技術。自主研發(fā)的工業(yè)機器人用高性能伺服電機及驅動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伺服電機功率密度、過載能力等性能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并且格力的智能裝備在滿足自身智能制造改造升級的同時也已經走入市場,助力其他制造企業(yè)進行產品智能制造優(yōu)化升級。在2019年,作為對外輸出產品,智能裝備為格力帶來的營收超過21億元。
對比小米,當前格力在智能制造領域取得的成就無疑更高一些。甚至已經投產的小米智能工廠一期,也很難說有沒有用到來自格力的智能裝備。
不過智能制造領域的競爭和傳統(tǒng)制造完全不同,研發(fā)、設計、技術、生產這些生產制造能力固然重要,但在智能制造時代,生產制造和銷售服務之間的聯系會更緊密,所以還要充分考量智能制造企業(yè)其他方面的能力。
以柔性生產為例,為了適應更加個性化的市場消費趨勢,能夠根據市場變化快速調節(jié)生產的柔性生產能力成為智能制造企業(yè)的必備技能。但柔性生產既考驗生產把控能力,同時也考驗市場把控能力。
在類似這樣的綜合智能制造競爭中,小米和格力誰又能更勝一籌?
小米未來有機會超越格力嗎?
綜合對比小米和格力的供給側把控能力和消費側把控能力,其實是個非常有意思的課題,因為他們各自在單個層面面具有非對稱性競爭優(yōu)勢,但綜合評估之下智能制造發(fā)展卻可能處于勢均力敵的狀態(tài)。
在制造能力方面,已經向外輸出智能裝備的格力,相比小米具有絕對優(yōu)勢。畢竟小米手機2019年全球出貨量超過一億臺,但小米智能工廠的年產能只有100萬臺,也就是說,小米自產產能覆蓋不到1%,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小米依然不能擺脫代工模式。
但在市場把控方面,深耕互聯網多年的小米,同樣遠非格力可比。小米旗下的小米有品已經成為國內領先的電商平臺;董明珠今年因為疫情開始大搞電商直播,格力的線上渠道開拓才算是有了真正的起色。兩相對比之下,可以輕松看出小米在線上消費渠道的顯著領先。當然,營銷渠道只是一個方面,擁有互聯網思維,身據互聯網基因,精通互聯網玩法,才是小米更能把控市場變化的精髓。
小米和格力之間的對比和較量,其實可以代表智能制造兩大陣營的兩種不同玩法。
小米、阿里、騰訊、百度等屬于互聯網跨界流,他們普遍更具用戶思維,對市場變化更敏感,往往在云計算、人工智能、工業(yè)互聯網等互聯網先進技術方面更擅長,但缺乏制造行業(yè)的技術和經驗積累
格力、美的、海爾、海信等屬于傳統(tǒng)制造升級流,他們往往在制造行業(yè)擁有深厚的積累,但是對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稱不上有多擅長,相較于互聯網營銷渠道,對傳統(tǒng)的分銷和經銷渠道更依賴,和用戶之間有多層隔絕,對市場變化相對遲鈍。
在智能制造領域,如果要論以小米為代表的跨界流,和以格力為代表的升級流哪一方將會勝出?那么短期內明顯升級流玩家優(yōu)勢更大,但長遠來看的話,恐怕互聯網跨界流將會反超傳統(tǒng)升級流。
其實在“10億賭約”的第六年,同樣也是小米智能工廠開始投產的第一年——2019年,小米的總營收就超過了格力,雖然這和兩者的智能制造沒有太大的關系,但卻可以視為一種預兆。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即日-8.30免費下載>>> 福祿克在線溫度監(jiān)測應用案例手冊
-
9月2日立即報名>> 【在線研討會】COMSOL 多物理場仿真在薄膜沉積中的應用
-
9月23日立即預約>> 【COMSOL直播】多物理場仿真在傳感器中的應用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yè)大會
-
即日-12.31立即下載>> 【限時下載】《2025激光行業(yè)應用創(chuàng)新發(fā)展藍皮書》
- 1 機器人獨角獸Field AI完成4.05億美元融資!英偉達、貝佐斯押注
- 2 臺達電子7月營收453.97億元,同比增長21.6%
- 3 上半年營收突破 80 億!臥龍電驅最新“成績單”出爐
- 4 剛剛,安川電機減持焊接機器人龍頭 5% 股份!
- 5 市場觀察 | 埃斯頓市場第一,埃夫特全球總部項目最新進展,三合工業(yè)自動化總部項目動工
- 6 上半年營收突破 18 億元,禾望電氣最新“成績單”出爐
- 7 最新 !ABB 宣布在加拿大重大投資
- 8 綠的諧波半年報:凈利潤大漲45.87%,增長勢頭強勁
- 9 營收突破 205 億大增 26.73%,新能源業(yè)務暴漲 50%!匯川技術上半年業(yè)績亮眼
- 10 蘭劍智能上半年新增訂單 15 億元,暴漲 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