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小米才啟動的自動駕駛自研道路究竟晚不晚?

2021-08-17 09:08
智車科技IV
關注

本文來源:智車科技

/ 導讀 /

不知覺間,從4月份小米官宣造車開始,已經過去了四個月了,雖然媒體報道的可能和小米汽車合作的對象越來越多,但是公開官宣的進展卻少之又少。近日,雷軍親自上陣,在社交平臺上為小米汽車招聘自動駕駛相關的人才,來自研行業(yè)領先的L4級別的自動駕駛能力,并且支持全國多地辦公,官方招聘信息已更新至8月4日。

那么在自動駕駛已經發(fā)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市面上的大多數自動駕駛人才也都被主機廠或是造車新勢力收入囊中,小米可以憑借什么來吸引人才呢?小米現階段才開始啟動的自動駕駛自研道路究竟算不算晚呢?

全面人才招聘

其實在前段時間,小米已經在官網上開始發(fā)布大量關于自動駕駛相關的崗位,從細分工種來看,涵蓋了自動駕駛數據平臺、車載基礎架構、決策規(guī)劃、毫米波算法、開發(fā)工具、前端平臺開發(fā)、嵌入式軟件等20多個崗位,從應聘地點來看,多數位于全國最多的自動駕駛人才聚集地北京,有市場分析推測,小米或許會將其汽車的研發(fā)中心置于北京。

而最近雷軍在社交平臺上發(fā)布的招募首批自動駕駛技術精英,更是將小米招聘推到了風口浪尖,如今,招聘頁面的最新更新日期為8月4日,看起來小米的造車進展正在穩(wěn)步推進。而小米如此高調的進行著人才招聘,筆者認為原因有兩點:

一是加強網友對小米汽車的信心。作為行業(yè)內起步較晚的公司,一開始樹立起大眾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是讓大家看到小米在高調官宣進軍汽車領域之后的進展;

二是其實對于這些互聯網公司來說,CEO親自上陣宣布招聘的宣傳意義大于實際意義本身,這點在特斯拉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有一個自帶光環(huán)的CEO發(fā)布一些震驚業(yè)內的個人主張,其宣傳效果要比正常渠道要好得多。

當然,在自動駕駛已經火熱的今天,大多數人才早已被市場消耗干凈,在這個時間點來招聘可以說是非常困難的,除非對小米公司價值觀有著自身的一腔熱血,否則很難吸引到合適的人才。因此除了招聘之外,小米已收購自動駕駛技術公司DeepMotion(深動科技)。據業(yè)內消息,DeepMotion最多將有20 余人的團隊加入小米。這將幫助小米初步加大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積累,補齊自動駕駛技術各個板塊的負責人陣容。

小米造車之路如何破局

和一開始就打定主意造車的“新勢力”不同,小米作為一個可以被稱呼為“大廠”的互聯網科技企業(yè),雖然集團名號已經深入人心,但在大部分網友心中,小米在造車領域只是一介門外漢而已,相比更善于講故事的造車前輩們,小米在宣布造車之初并未宣稱自己造的車將會走什么樣的線路,達到什么樣的高度,而其在宣布造車時候表露出的信息大概可以用一句話作為總結:我雷軍(小米)要造車了,先投資100億元。

然而在此之前,小米還沒有正式的宣布研發(fā)中心設在哪里,汽車廠建在哪里,就已經開始招募自動駕駛人才,顯得有些奇怪。這樣業(yè)界的大佬即使對小米有興趣,怕是也不敢輕易去嘗試接觸。那么小米為何這么做呢?如果我們將目光轉移到如今的新能源領域中,其實就能理解為何小米需要先收攏自動駕駛系統方面的開發(fā)人才。

首先,相較于傳統燃油車而言,新能源車型的純電動平臺為“車”這一消費品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動輒200kW、300kW的電池芯片加持下,新能源車型能夠在燃油車功能的基礎上增添更多科技設備。這樣一來,在車上可以做的文章可就多了,包括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等,自動駕駛人才就有了用武之地。

其次,僅以自動駕駛一項而言,無論是擁有FSD駕駛系統的特斯拉汽車,還是自研NGP駕駛的小鵬汽車,都正被資本追崇,聚焦了大部分媒體以及消費者的目光。此外,北汽集團旗下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極狐,更因其搭載華為自動駕駛技術而收獲熱度連連。因此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首先以自動駕駛為突破口,打開業(yè)內市場,更能獲取大眾對小米汽車的興趣與好奇,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最后,在新能源浪潮下的改變不僅是產品內容的變化,還有“服務”這一項的消費支出。例如特斯拉推出的FSD(全自動駕駛)服務,需要以每月199美元的價格訂閱套餐。因此與傳統燃油車不同,一次性賣出產品后就不再有任何收益,新能源汽車可以通過販賣服務獲取持續(xù)收益,也能提升老用戶的用車體驗,更能獲取消費者的青睞。

年輕人買的起的電動車

在過去,車企們在產品上僅能通過機械零部件賺取額外收益,但在智能電動汽車時代中,產品的盈利點則不僅僅是看得見的機械零件。對逐漸占據市場的年輕代消費群體而言,他們是愿意“花錢買服務”的。而對小米而言,這個相較車企還更貼近年輕消費群體的科技公司,在自動駕駛方向上的發(fā)力無疑是看到了這一點,或許小米在汽車領域的口號,不再是“年輕人買得起的第一臺手機”,而極有可能是“年輕人用得起的自動駕駛”。

新能源汽車的賽道相比傳統汽車,對于技術的要求已經從傳統的機械硬件的技術轉向了智能軟硬件的比拼了。其中自動駕駛技術已經成為了未來新能源技術度量一根標尺,誰掌握了最先進的自動駕駛技術,誰就有可能制霸下一個風口。

不知不打無準備之仗的小米給年輕人帶來的 " 第一輛車 " 會是怎樣的,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造車賽道迎來了一個實力強勁的玩家。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