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黃仁勛王堅對話,三個被忽略的關鍵信息

2025-07-23 15:46
新眸
關注

從AI的演進趨勢,到產業(yè)鏈上的商戰(zhàn)風云。

新眸原創(chuàng)·作者 | 簡瑜

今年,鏈博會現場,阿里云創(chuàng)始人王堅與英偉達創(chuàng)始人兼CEO黃仁勛進行了一場持續(xù)近半小時的對話。

議題從AI的下一階段形態(tài)、模型開源路徑、生物工程邊界拓展,延伸至AI與人類關系的底層邏輯。兩位掌舵者雖未直接談及產品或商業(yè)對抗,卻不約而同地指向了AI技術未來的幾個關鍵議題。

站在這場對話的交匯點,外界可以窺見一個信號:當生成式AI的熱潮逐步冷卻,行業(yè)的討論正從參數、數據和算力,轉向與現實世界的接觸面——一個更具“物理屬性”的AI階段,正在顯現。

從本次對話出發(fā),本文將嘗試拆解以下幾個問題:

l 當AI邁入“物理智能”時代,硬件廠商、云廠商乃至大模型公司各自的機會與挑戰(zhàn)將如何重構?

l 圍繞開源、生物工程、人與AI的關系等關鍵命題,這場對談背后透露出怎樣的長期判斷?

l 從英偉達與阿里云的表態(tài)中,可以讀出他們下一階段戰(zhàn)略布局的哪些信號?

01

從認知AI邁向物理AI

下一場AI變革的想象邊界在哪?

在這次對話中,黃仁勛拋出了一項頗具前瞻性的判斷:繼認知智能和生成式AI之后,下一波浪潮將邁入“物理AI”時代。

所謂物理AI,指的是AI從數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具備感知、推理、決策、再到執(zhí)行動作的完整能力鏈條。從這個維度來看,人形機器人、自動駕駛等熱門方向,皆可歸于物理AI的范疇。

和以“指令-推理”為核心的生成式AI不同,物理AI更強調與現實場景的交互能力。這意味著AI系統必須能在不確定的物理環(huán)境中,自主理解外界信息并做出連續(xù)反應,其對多模態(tài)感知、Agent系統以及實時響應能力的要求,將遠高于當下。

從訓練范式上看,這也標志著大模型訓練邏輯的轉變。

過去模型依賴大數據進行預訓練,而進入物理AI階段后,“后訓練”和微調將變得至關重要。以強化學習為代表的機制,不再只是一個“優(yōu)化補丁”,而是確保AI行為與人類意圖對齊的關鍵過程。而這背后,對算力的消耗也將進入下一個數量級。

眾所周知,英偉達之所以能夠在認知智能到生成式AI的躍遷期占據上風,離不開其早期在通用GPU計算和CUDA生態(tài)上的持續(xù)投入。但如果說CUDA為AI帶來了“思考”的肌肉,物理AI則意味著AI開始“動起來”,這將進一步牽動整個上游產業(yè)鏈的價值重構。

例如,具備多模態(tài)輸入能力的傳感器廠商(如Sony、ADI)與為機器人提供行動部件的精密減速器制造商(如Harmonic Drive、Nabtesco),將從“邊緣配角”走向系統核心。

AI的“六感”與“四肢”,都將從這些硬件基礎中生長出來。

除此之外,云計算的架構也將面臨新一輪的調整。算力需求的指數級增長,將推動IaaS層逐漸標準化為“水電煤”式的底層基礎設施,而原本復雜的SaaS層則會被成為更輕量的接口形態(tài)。真正的差異化,或許將回到業(yè)務邏輯和產品體驗本身。

與此同時,大模型的發(fā)展也正在逼近“Scaling Law”的臨界點。過去行業(yè)普遍遵循的堆參數、提能力范式正在逐步失效。

換句話說,模型能力的評估標準將從單一的參數規(guī)模,轉向對綜合表現的全方位考察:是否具備處理超長文本的能力?能否在復雜語境中進行多步推理?是否可以適配不同場景并實現物理層面的交互?這些,才是下一階段競爭的核心變量。

這背后帶來的影響遠不止技術層面。對大模型企業(yè)而言,組織結構或將被重新定義。傳統以工程效率為導向的分工方式,難以支撐跨模態(tài)、跨場景的快速迭代。未來的團隊,可能要從流水線式的寫代碼,走向產品導向的系統協作。

一個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事實是,未來AI的核心應用場景,可能會圍繞制造業(yè)展開。

不只是AI控制生產線,更是AI直接嵌入到產品形態(tài)中?梢灶A見的是,從AI手機、AI電腦到AI眼鏡,未來將出現一批原生搭載物理AI的設備品類,它們可能重塑人們與智能設備的交互方式。

02

三個關鍵命題:“開源”、“生物工程”、“AI與人”

在這次對話中,黃仁勛與王堅不約而同提到了“開源”在AI發(fā)展中的重要性。

“源”指源代碼和實現細節(jié),過去,開源與閉源更多是技術路線之爭;但當我們回到“物理AI”的語境下,它已逐漸演變?yōu)橐环N商業(yè)戰(zhàn)略和生態(tài)選擇。

隨著AI系統需要適應更多元的現實場景,對定制化能力和可控邊界的要求不斷提升。開源模型因其更高的靈活性與透明度,正在成為AI走向“場景級”落地的關鍵基礎。尤其是在產品需求快速變化的環(huán)境中,能夠自主調校模型行為的企業(yè),無疑會更有適應力。

與此同時,當AI大模型的應用邊界不斷擴展,相關的權責劃分也愈加重要。

而在開源的場景中,開發(fā)者廣泛參與、使用、測試的過程,本身也是對模型安全性、內容生成邊界等問題的一次次實踐倒逼,這種持續(xù)的共建和監(jiān)督,有助于逐步厘清AI模型在實際應用中的權責歸屬。

英偉達對“開源”的推動,并非只體現在口頭上。早在兩個月前,其推出的NVLink Fusion技術,就首次向第三方CPU和加速器開放了NVLink生態(tài)系統,通過發(fā)布IP與硬件接口,鼓勵外部硬件廠商與自家芯片實現互操作。

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當大模型紛紛走向開源,競爭的焦點將會是什么?

答案可能正是生態(tài)閉環(huán)的構建能力。正如眾多蘋果用戶之所以選擇蘋果,是因為其強大的軟硬件生態(tài)體系一樣,未來的大模型廠商也必須在開源基礎上構建一個涵蓋模型、數據、應用和硬件的完整生態(tài)系統。

但這也意味著,體量更小、資源更少的AI初創(chuàng)公司,在面對巨頭級平臺時,可能會加速失去獨立生存空間。

除了技術與生態(tài),另一個在此次對話中被反復提及的關鍵詞,是“生命工程”。

今年早些時候,英偉達聯合加拿大Mila研究所推出了La-Proteina——一個面向蛋白質結構的AI生成模型。這一動作背后的信號很明確:醫(yī)藥行業(yè)盡管門檻極高、節(jié)奏極慢,但一旦突破,其市場空間和社會價值是極為可觀的。

對“人”本身的討論,則貫穿于整個對話的末尾。黃仁勛描繪了一種未來的關系:AI將像伴侶一樣,從你出生陪伴到你老去。這種想象聽起來浪漫,但并非遙不可及。我們與AI的關系,正在悄然從“工具”轉向“共生”。

事實上,在移動端,AI已悄然嵌入我們每天的行為中。

根據QuestMobile 2025年AI應用報告,以小藝、小布、小V為代表的手機原生AI助手,在用戶規(guī)模上已占據相當份額。盡管這些手機廠商的AI助手在人均使用頻次上仍不高,但這反而說明了一件事——AI與手機的結合方式,還遠未定型。

正如黃仁勛所言,AI會成為你的“數字伙伴”。而這個伙伴的形態(tài)、位置、能力邊界,正是下一階段所有AI企業(yè)和開發(fā)者真正需要回答的問題。 

QuestMobile 2025年AI應用報告

03

英偉達與阿里云的未來十年:布局與突破在哪兒?

今年以來,英偉達一直在反復強調一個關鍵定位:這家公司正在從芯片制造商,轉型為AI基礎設施建設者。

英偉達也正在用行動落地它的AI Infra戰(zhàn)略。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它重倉投資的云計算公司 CoreWeave,其核心業(yè)務是為AI應用提供高性能 GPU 云服務。自3月IPO以來,CoreWeave的市值已經翻了近兩倍,如今已逼近730億美元,其成長速度幾乎和英偉達本身的熱度同步。

但英偉達的布局并不止于“云”。正如我們前文提到的“物理AI”概念,在算力層面也衍生出了新的技術范式——邊緣計算平臺。

邊緣計算中的“邊緣”,相對于“云”而言,意味著將計算資源部署在更接近數據源的位置——在終端、在設備本地,而不是遠在云端。

雖然聽起來像是一種“非主流”方案,但它所瞄準的,是物理AI時代最核心的一批場景:自動駕駛、機器人、無人機、工業(yè)終端。這些領域對延遲、實時性有著極高要求,顯然,傳統云架構無法勝任。

相比之下,阿里云所面臨的局勢就復雜得多。

當上游硬件廠商不斷向下游“伸手”,既做基礎設施又賣云服務,對于以IaaS起家的阿里云來說,顯然是個壓力不小的信號。于是我們看到,阿里云的戰(zhàn)略也在“向下游走”。

一個典型的內部戰(zhàn)略方向是“IaaS + PaaS一體化”模式。相較于傳統IaaS只提供裸資源的方式,阿里云更希望客戶使用它的“中間層能力”——數據庫、大數據平臺、Serverless、容器化、DevOps 工具等,換句話說,是把云從資源賣家變成產品提供者,從而向生態(tài)型平臺進化。

這就呼應了我們在前文中對“開源”的討論:不論是英偉達,還是阿里云,它們都在試圖擺脫單一賣方角色,向系統級、平臺級生態(tài)靠攏。

開源只是手段,本質是搶奪下游場景的控制權。

在AI時代,硬件、算力、模型、數據、場景之間的邊界正在變得模糊,誰能更早占住“算力+平臺”的支點,誰就擁有重構下游規(guī)則的資格。這場戰(zhàn)役,也許早已在這場爐邊對話之外,悄然打響。

       原文標題 : 黃仁勛王堅對話,三個被忽略的關鍵信息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