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奔跑吧,中國拖拉機

2022-03-07 09:59
華商韜略
關注

奔跑吧,中國拖拉機

中國拖拉機逆襲記。

文丨華商韜略 吳 銳

1957年1月31日,鴨綠江邊的一個小工廠,解決了偉大領袖毛主席一樁心愿:造出中國拖拉機。

項目的起源,來自幾位工人師傅的熱情。用的是逆向設計+手工作業(yè)的方式。原型車,是匈牙利進口的GS35單缸二沖程拖拉機,拆出1000多個零件,逐個測繪,再還原成圖紙。

因為沒有滾齒和插齒機,所以齒輪的加工,是靠銑床和銼刀干出來的。因為沒有熱處理設備,所以零件的滲碳,要靠牛骨和木炭烤。機身是工人們自己鈑的,噴漆是用刷子刷的,總裝車間就在院子里,結構簡單耗資頗微:一個葦棚。

這臺“鴨綠江一號”輪式拖拉機下線當天,在廠區(qū)里走了一圈,車身顫抖,砰砰作響,前面冒煙,后面揚土。來參觀的當?shù)仡I導看了哈哈大笑,然后甩下一句話:太土。

但命運的轉機,總會在絕處到來。一年后,“鴨綠江一號”迎來了第二批參觀者——國家計委的副主任和機械局局長。

中央干部顯然水平更高,格局更大,敏銳地意識到政治意義不簡單。于是,“鴨綠江一號”得到了一個機會——參加五一勞動節(jié)的游行車隊。

兩天后,一篇“破除迷信、自力更生”的主題報告,被送到了計委負責人李富春手邊。四天后,它出現(xiàn)在毛主席的案頭。

毛主席很高興,大筆一揮,給這篇900字的報告,寫了300多字的批語,其中有十二個字最著名,也最醒目:

“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

奔跑吧,中國拖拉機

【01】

身為偉大的政治人物,毛主席從不隨便題詞。

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向雷鋒同志學習”,到“不要沾染官僚主義作風”,老人家每一次題詞,不是有深刻背景,就是有重大意義。

這一次的批示,同樣包含了老人家的審時度勢和高瞻遠矚——要激勵中國的拖拉機制造業(yè),抓緊自立自強。

1949年,中央政府盤點了一下全國還能跑的拖拉機——117臺,差不多能滿足一個縣的春耕需要。

當時正值百廢待興,條條戰(zhàn)線都需要錢。但中央還是咬牙掏了四個多億,從蘇聯(lián)、東歐的社會主義兄弟國家進口了2.8萬臺拖拉機,優(yōu)先供給東北局下屬的國營農場,日后一元人民幣圖案上的女拖拉機手梁軍,正是在這段歲月中脫穎而出。

奔跑吧,中國拖拉機

在新疆,具有延安大生產經驗的王震同志,為農業(yè)機械化到處奔走,最后從蘇聯(lián)買了一批斯大林S-80拖拉機,兩年后,新疆屯墾部隊的機耕面積就達到了160萬畝。

但只靠買,解決不了問題。相對于廣袤的耕地面積,滿足中國的拖拉機供應,只有自造一條路可走。

在當時的中國,造拖拉機有一個首當其沖的困難:沒有工業(yè)基礎。

造拖拉機,是個體系工程。包括了機械設計、制造工藝、質量檢驗一整套流程,還有針對不同工況的產品改型和改良,還需要鑄造、冶金的配套。蘇聯(lián)在20年代末建設拖拉機工業(yè)時,得到了美國企業(yè)的全力相助——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連第一批設備都是直接從美國拖拉機廠里拆運組裝的。

所以在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最高指示就傳到了計委:要借助蘇聯(lián)援助,設計建設中國第一個拖拉機制造廠。

它被列入了著名的“156項工程”,一機部下屬的汽車工業(yè)管理局,在1953年2月就成立了新廠籌備處,專門為新廠考察選址。日后成為共產黨員楷模的焦裕祿同志,當時還在機械系統(tǒng)工作,也是籌備處的一員。

這一年的12月,籌備處已經跑了100多個城市和村鎮(zhèn),從哈爾濱、石家莊,到西安、鄭州、洛陽,都希望把這個大廠留在當?shù),各地領導搶項目的勁頭,和今天爭奪特斯拉和蘋果建廠沒什么區(qū)別。

最后,還是毛主席用他獨有的幽默拍了板:“洛陽九個朝代的皇帝都住了,還放不下一個拖拉機廠?”

批建的是毛主席,督辦的是李富春,執(zhí)行的是一機部從全國機械系統(tǒng)抽調的骨干、河南省選拔的職工。整個項目,中央咬牙拿出了1.5億元。工地現(xiàn)場條件艱苦,挖地基時天降暴雪,干部帶頭跳進三米深的溝,站在稀泥里一鍬一鎬地完成了任務。

然而把拖拉機造出來,光有奉獻精神還不夠。從1953年立項籌建,到1958年一期工程建成投產,從地形測繪、地質鉆探,到產線設計、產品圖紙,蘇聯(lián)專家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差距和空白,甚至在基礎工藝操作上同樣存在。有一次,在鍛造現(xiàn)場,蘇聯(lián)專家普羅哈連科旁觀了一會,從中國工人手里接過工具,夾起棒料扔進鍛模,腳一踩蹬板,幾錘就鍛打出一個合格的鍛件,檢測之后,精度分毫不差。

這種“掃地僧”式的操作,讓中國工人敬佩之余,又倍受刺激。洛陽的第一拖拉機廠,事無巨細依賴于蘇聯(lián)的指導,連定型產品,都是蘇聯(lián)DT-54拖拉機的仿制品。不把整套技術盡快掌握,不能建立起自己的工業(yè)體系,一旦蘇聯(lián)撤走這根支柱,中國對拖拉機工業(yè)的投入和期望,都將回歸泡影。

作為和蘇聯(lián)人打了半輩子交道的政治家,毛主席對這樣的風險洞若觀火,也不得不防。1958年,中蘇關系其實正處在一個微妙的轉折窗口。老人家對于擺脫蘇聯(lián)影子,盡早自力更生的期望,幾乎迫不及待。一個典型的細節(jié)是,在一拖的產品下線之前,他親自對工廠做出指示:“拖拉機型號的名稱不可用洋字!

所以我們自然也能夠理解,在1958年5月那個特定的時間,“鴨綠江一號”的橫空出世,幾乎令老人家喜出望外,以至于他毫不吝惜筆墨,對工人師傅的行動表示極度的贊許。

奔跑吧,中國拖拉機

在這種動力的鼓舞下,一拖的建設與生產進入高潮。1958年6月20日,鑄鐵車間沖天爐煉出了第一爐鐵水,7月8日,生產出第一臺燃油泵,7月13日,生產出第一臺柴油發(fā)動機,7月20日,新中國第一臺履帶式拖拉機正式下線。

為了貫徹偉大領袖的指示,這臺54型履帶拖拉機先后取了幾十個名字,最后還是廠辦主任從工人俱樂部的合唱里得到靈感,最后一錘定音:東方紅。

【02】

比起衛(wèi)星事業(yè),計劃經濟年代的拖拉機工業(yè),雖然也包含了“創(chuàng)第一、展紅旗”的政治象征,但它的實用性卻始終被置于首位。

從1958年到1966年,一拖一共生產了53903臺東方紅54型履帶拖拉機。

作為一款標準的農耕拖拉機,54型有出色的牽引性能,全地況的通過能力,以及低廉的使用、維護成本。它贏得了機手和農民的一致贊許,在數(shù)不清的詩歌、散文甚至農村歌謠里,它都被記載傳頌。

在東北、新疆、內蒙古、甘肅的田野上,紅色涂裝的“東方紅54”隨處可見,完成了全國機耕地60%以上的耕作任務。隨后,一拖推出了更先進的“東方紅75”,但憑借4000小時的大修間隔設計,直到80年代,仍然有“東方紅54”在田間服役。

東方紅系列貢獻甚偉,服役日久,在“自力更生”的潮流下,它的國產化,也徹底擺脫了蘇聯(lián)的扶助。但一個糟糕的現(xiàn)實是:作為一款定性于40年代末的拖拉機,它實在太老了,已經嚴重落后于代際。

奔跑吧,中國拖拉機

這一點,廣大農民和機手無從知曉,因為蘇系拖拉機,已經是能見到的最好設備。機械戰(zhàn)線上的干部,恐怕也未必清楚,在自我封閉的環(huán)境下,他們能接觸到的信息同樣極其有限。

1978年,中央組織了一個代表團,帶隊的是副總理谷牧,團員是20多名主管經濟的高級干部。臨行才發(fā)現(xiàn)只有兩個人出過國。一個是水利部長錢正英,只去過蘇聯(lián)和東歐,另一個是外交部配的翻譯。在國外,從在玻璃門上撞碎眼鏡,到“冰激凌太涼,熱一下再吃”,笑話不斷。

高干尚且如此,一般群眾可想而知。所以當1978年改革潮起,窗口乍開,來自西方世界的拖拉機,著實讓見慣了“紅色鐵!钡闹袊舜蟪砸惑@。

這一年的10月,為了學習技術、規(guī)劃發(fā)展,北京辦了一屆外國農業(yè)機械展覽會。正處在經濟滯脹中的資本主義國家聞風而動,美國的約翰迪爾、意大利的菲亞特、日本的久保田、加拿大的沃瑟泰爾、德國的梅賽德斯奔馳、道依茨法爾……十二個國家?guī)е约鹤詈玫漠a品齊聚北京。

一露面,農機老師傅們就瞪圓了眼睛:這是拖拉機?

震撼,是理所應當?shù)摹^r機手第一次見到了有空調和加熱器的拖拉機,第一次體驗到了靜液壓傳動裝置強大的變速和扭矩調整功能,第一次體會到了六缸發(fā)動機的平穩(wěn)表現(xiàn)和強大動力。

展會一結束,725臺農機,被留下了500多臺。

在黑龍江,友誼農場進口了7臺約翰迪爾大馬力拖拉機,黑龍江農場總局副局長趙清景同志和農業(yè)打了半輩子交道,看完拖拉機作業(yè)后只說了一句:“我們的農機比人家落后了半個世紀!

發(fā)出感慨的不只是基層干部。1983年,小平同志到了黑龍江,先是看了約翰迪爾8820、7700聯(lián)合收割機的拾禾,又看了約翰迪爾4440拖拉機耕翻、松土。

小平同志年輕時出過洋,70年代在江西拖拉機廠勞過動,稱得上見過大世面的內行,看完表演后,老人家保持了一貫的“人狠話不多”風格——只用微笑表示了態(tài)度。

在微笑的外表下,鄧大人的行動卻毫不遲疑。

1983年,農業(yè)機械部全面組織:由沈陽拖拉機廠、天津拖拉機廠負責引進美國約翰迪爾的拖拉機底盤技術;由一拖和上海拖拉機廠負責引進菲亞特的輪式拖拉機生產技術;由山東拖拉機廠負責引進德國道依茨法爾的拖拉機生產技術……一場鯉魚跳龍門式的技術闖關運動拉開了帷幕。

中央對這一輪合作格外重視,這些項目里,基本采取了機械工業(yè)部親自牽頭,地方配合,企業(yè)實施的模式,各院所單位也要人給人,要錢給錢,用一位德國專家的話講,“中國人要飛躍兩代!

這輪技術闖關開頭轟轟烈烈,但結果卻很出人意外——只搞了幾年,就被小平同志叫停了。

1  2  下一頁>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