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投訴
當前位置:

OFweek 醫(yī)療科技網

精準醫(yī)療

長期COVID-19患者“腦霧”的潛在新療法

長期 COVID-19 患者在急性病毒感染后,癥狀可能持續(xù)數周、數月甚至數年。雖然癥狀差異很大,但患者的常見主訴是“腦霧”,這是一個俗稱,指顯著的、持續(xù)性認知缺陷,伴有執(zhí)行功能和工作記憶的持續(xù)損害。長期 COVID-19 患者可能會精神不清,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有問題,難以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等等

基因檢測 | 2022-12-19 14:02 評論

解析Paxlovid:不應該被神化的新冠特效藥

最牛新冠口服藥,未來你或許可以在網上自主購買了。12月13日,某平臺旗下互聯(lián)網醫(yī)院的新冠咨詢門診,一度預售輝瑞新冠口服藥Paxlovid(隨后被下架)。Paxlovid是由3CL蛋白酶抑制劑奈瑪特韋、利托那韋構成的復方制劑

基因檢測 | 2022-12-14 15:13 評論

在CAR-NK細胞治療中克服腫瘤耐藥機制

前言在過去十年中,自體CAR-T療法徹底改變了血液腫瘤的治療模式。目前,全球已有8種不同的CAR-T療法獲得市場授權,用于治療多發(fā)性骨髓瘤(MM)和CD19+B細胞惡性腫瘤。然而,盡管CAR-T在復發(fā)

基因檢測 | 2022-12-12 15:41 評論

多動癥的遺傳易感性預示著老年時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

一項新研究第一次將多動癥的遺傳風險與遲發(fā)性阿爾茨海默病的發(fā)病幾率聯(lián)系起來!渡窠浛茖W新聞》12月8日消息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Pitt)醫(yī)學院研究人員今天在《分

基因檢測 | 2022-12-12 15:18 評論

研究確定口腔細菌與腦膿腫之間的潛在聯(lián)系

新的研究表明,已知會引起口腔感染的細菌也可能是導致患者出現可能危及生命的腦膿腫的一個促成因素。普利茅斯大學12月6日消息這項發(fā)表在《牙科雜志》(Journal of Dentistry)上的研究調查了腦膿腫及其與口腔中細菌的關系

基因檢測 | 2022-12-12 15:12 評論

熊去氧膽酸成為“新冠神藥”,市場可能反應過度了

過去三年,我們無比期待英雄的出現,以終結這場史無前例的大疫情。只是,不管是中和抗體還是小分子藥物,都沒能成為新冠終結者。但人們的期待還在繼續(xù)。在這一背景下,一款意想不到的藥物——熊去氧膽酸,站了出來。

基因檢測 | 2022-12-09 15:43 評論

【聚焦】全球注射用兩性霉素B脂質體市場整體保持增長趨勢 歐洲是其最大市場

近年來,作為新型藥物載體,脂質體注射劑憑借粒徑可塑、高效靶向、生物相容性好、毒性低等優(yōu)勢,在制藥領域受到高度關注。注射用兩性霉素B脂質體是一種全身用抗真菌藥,用于診斷明確的敏感真菌所致的深部真菌感染。

基因檢測 | 2022-12-07 11:32 評論

ADC有效載荷的研究前沿

前言抗體偶聯(lián)藥物(ADC)是由靶向特異性抗原的單克隆抗體與小分子細胞毒性藥物通過連接子鏈接而成,兼具傳統(tǒng)小分子化療的強大殺傷效應及抗體藥物的腫瘤靶向性。ADC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負責選擇性識別癌細胞表面抗原的抗體,負責殺死癌細胞的藥物有效載荷,以及連接抗體和有效載荷的連接子

基因檢測 | 2022-11-28 15:37 評論

新一代CAR-T細胞治療的臨床概況

概述近年來,嵌合抗原受體(CAR)T細胞療法治療血液惡性腫瘤成為細胞治療的一項重大突破。迄今為止,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經批準了六種CAR-T療法,用于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多發(fā)性骨髓瘤

基因檢測 | 2022-11-28 15:32 評論

洞察 | 我國細胞治療產業(yè)發(fā)展現狀與未來趨勢淺析

聲明:本文為火石創(chuàng)造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個人轉發(fā)分享,網站、公眾號等轉載需經授權前言2022年11月10日,上海市發(fā)布《上海市促進細胞治療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業(yè)發(fā)展行動方案(2022-2024年)》,專項方案提出到

基因檢測 | 2022-11-24 14:37 評論

從整體免疫腫瘤學的視角看TGF-β對癌癥免疫應答的調控

前言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是一種最有效和多效性的調節(jié)性細胞因子,它幾乎控制著腫瘤引起的免疫反應的每個階段,從初級淋巴器官中的淋巴細胞發(fā)育到次級淋巴器官淋巴白細胞的啟動,以及針對腫瘤自身的效應器功能

基因檢測 | 2022-11-24 11:38 評論

超越PI3Ks:靶向疾病中的磷酸肌醇激酶

前言細胞膜中的脂質磷酸肌醇是無數膜信號事件的主要調節(jié)因子。磷酸肌醇在膜運輸、代謝、生長、信號傳導和自噬中起著核心作用,磷酸肌醇代謝的改變是許多人類疾病的原因。磷酸肌醇有七種不同的種類:三種單磷酸磷脂酰肌醇磷酸鹽(PIPs)、三種雙磷酸PIP2和一種三磷酸PIP3

基因檢測 | 2022-11-22 16:45 評論

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的新靶點被發(fā)現

看似藝術的是血管圖像:左圖下面有一個類似花朵的淀粉樣斑塊(紅黃色),左圖上方和右上方是帶有火焰狀淀粉樣原纖維的血管橫截面。右圖中,可以看到含有淀粉樣蛋白和麥丁沉積物的藍色血管 - 顏色為紫色和綠色。圖片經后期著色處理

基因檢測 | 2022-11-21 18:29 評論

益方生物遭1億索賠淵源始末,KRAS G12D抑制劑成為新風口?

在創(chuàng)新藥研發(fā)過程中,專利是藥企的財富也是命門,一旦專利出現紕漏,很可能就被敵人一招斃命。也正因此,自古以來創(chuàng)新藥的專利糾紛層出不窮。這不,國內biotech益方生物就陷入了專利糾紛中。日前,美國生物制藥公司Mirati一紙訴狀,將益方生物告上公堂,要求后者停止侵權行為,且給予近億賠償

其它 | 2022-11-21 16:19 評論

Claudin18.2靶點之爭:安斯泰來搭臺,國內藥企唱戲

誰會成為Claudin18.2靶點的“第一”,從來沒有太大懸念。臨床進度遙遙領先的安斯泰來,已經把優(yōu)勢成功保持到了最后。11月17日,安斯泰來宣布Claudin18.2抗體IMAB362,聯(lián)合化療治療

基因檢測 | 2022-11-18 15:20 評論

關于實體瘤中TIL療效的三個問題

前言腫瘤組織中的淋巴細胞被稱為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它們在腫瘤疾病的控制和治療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自從1987年首次發(fā)現培養(yǎng)的TIL能夠比外周血培養(yǎng)的T細胞更有效地殺死腫瘤細胞以來,經過多年的研究,已經證實培養(yǎng)的TILs能夠成功治愈臨床黑色素瘤患者

基因檢測 | 2022-11-17 13:38 評論

征服MYC:曙光初現

轉錄因子家族由c-MYC、L-MYC和N-MYC組成,是細胞增殖、細胞分化、細胞周期和代謝等細胞過程的主要調節(jié)因子。但是,當這些蛋白質過度活躍時,它們會加速這些過程,導致腫瘤發(fā)生。因此,MYC是癌癥中最常見的失調蛋白之一

基因檢測 | 2022-11-15 14:23 評論

綠茶和白藜蘆醇在實驗室測試中減少了阿爾茨海默病斑塊

通過三維神經組織模型,研究人員發(fā)現綠茶和白藜蘆醇化合物可以減少淀粉樣斑塊,而且沒有副作用。塔夫茨大學11月1日消息阿爾茨海默病最常見的形式,不是基于基因的,其病因還沒有被很好地理解。這使治療變得困難,但正在取得進展

基因檢測 | 2022-11-15 11:30 評論

聊一聊自免靶點:IL-17和Th17細胞

前言自近30年前發(fā)現以來,IL-17已成為保護宿主免受粘膜感染的關鍵細胞因子,同時也是多種自身免疫和炎癥疾病的主要致病細胞因子和藥物靶點。IL-17家族包括六個成員(IL-17A至IL-17F),它們通過IL-17受體(IL-17Ra至IL-17 Re)介導其生物學功能

基因檢測 | 2022-11-14 11:51 評論

胃癌治療的最新研究進展

前言胃癌是一個全球性的健康挑戰(zhàn)。2020年胃癌新增病例1089103例,死亡768793例,是全球第五大常見癌癥和第四大癌癥死亡原因。胃癌的流行病學分布因性別和地理區(qū)域而異,男性的發(fā)病率是女性的兩倍,東亞和東歐的發(fā)病率更高

基因檢測 | 2022-11-11 16:45 評論
上一頁  1 ...  5 6 7 8  9 10 11 ... 27   下一頁

資訊訂閱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