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制定AI監(jiān)管框架,歐盟或將在公共場所禁止人臉識別應用

據國外媒體報道,一份關于人工智能“白皮書”的草案顯示,歐盟正在考慮新的法規(guī)來約束人工智能的開發(fā),以確保這些現代技術方式符合道德和倫理的開發(fā)和利用。

歐盟當局計劃在醫(yī)療、城市交通等“AI高風險應用領域”引入新法規(guī),并建議歐盟成員國能夠升級涉及安全和責任劃分的法律。外媒稱歐盟預計在今年二月中旬,出臺相關文件,但最終版本也可能會有所變化。

當下的科技設備越來越高效,AI技術應用逐漸普及,但不可避免的是我們仿佛陷入了“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怪圈。掌握的技術越先進,則會更容易地利用不可避免的安全漏洞來進行攻擊。

歐盟也在考慮為政府部門、公關機構部署人臉識別技術的新規(guī)定,并表示:“在這些現有規(guī)定的基礎上,未來的監(jiān)管框架將具體化,包括在公共場所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有時限的禁令!

歐盟委員會認為,在3至5年的禁令期間內,“可以確定和制定評估這一技術的影響和可能的風險管理措施的健全方法”。這些條款表明,未來將在公共場所禁止公營、私營機構使用人臉識別的技術,讓時間去評估這些技術所帶來的風險。

準確的來說,人臉識別是屬于生物特征識別的一種方式,通過計算機利用人體所固有的生理特征(指紋、虹膜、面相、DNA等)或行為特征(步態(tài)、擊鍵習慣等)來進行個人身份鑒定的技術。

當我們通過生物特征在移動設備上被識別時,此時生物特征就是我們的銀行密碼。當下我們已經習慣已于使用密碼來保護我們的個人帳戶,可與賬戶密碼不同的是,“生物特征”是無法修改的密碼,當被第三方設備檢測并記錄到自身的生物特征,相當于可能讓潛在的攻擊者看到我們輸入密碼的方式或者過程。

歐盟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在歐洲地區(qū)的應用已經受到各種法規(guī)的約束,包括隱私、非歧視性基本權利、產品安全和責任法,但它們可能并不完全涵蓋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所有具體風險。

作為人工智能技術領先的美國同樣多持反對意見,早在2019年,舊金山、馬薩諸塞州的薩默維爾市等已明確禁止采用人臉識別技術;加州奧克蘭市等也在考慮通過立法來限制人臉識別技術的推廣。

不僅如此,美國從民眾到公司、政府,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都抱著十分謹慎的態(tài)度,如微軟刪除其MS Celeb人臉識別數據庫、谷歌母公司Alphabet曾表達“人臉識別技術很可怕”,更可怕的是,利用人臉識別技術的企業(yè),會受到民眾的抵制,如Facebook就因涉及人臉識別技術被提起訴訟,或將因此賠付數十億美元。

其實在AI技術的應用中,數據安全的存儲和使用數據才是關鍵,但即便是數據中心不會濫用用戶隱私數據,誰又能保證數據中心的絕對安全呢?歐盟制定限制AI技術應用的法規(guī),或許會暫時阻礙他們在AI領域的創(chuàng)新,但從長遠發(fā)展來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聲明: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OFweek觀點?帽菊靖寮,務經書面授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翻譯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人工智能 獵頭職位 更多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