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WAIC,重新審視AI大模型時代
文|楊肖若 編|張弘一出品|商業(yè)秀
7月8日,為期三天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落下帷幕。本次大會,「商業(yè)秀」&「一覽弘觀」受邀到現場參會和探館(可戳????視頻)聚焦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也是在重新審視當下的AI大模型時代。
本屆大會的主題是“智聯世界 生成未來”,從主題上我們就能夠看出來,生成式AI成為主流。大會線下的展覽面積和參展數量都創(chuàng)下歷屆之最,展館面積達到了5萬平米,參展企業(yè)超過了400多家,涵蓋了核心技術、智能終端、大模型、機器人、智能駕駛等領域。這屆大會匯集了全球最前沿的AI技術和科技產品,我們通過現場參會和探館交流,總結下來有三大亮點:一是,AI大模型扎堆角逐、生成式AI占領C位;二是,AI聚焦算力需求,芯片靠近大模型,賦能智能云生態(tài);三是,智能機器人卷出新高度。
01
大模型競相角逐
在展區(qū)我們看到,國內外30多款大模型亮相,占領C位。國內大家熟知的百度文心大模型、阿里通義大模型、華為盤古大模型、“商湯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等角逐2023WAIC。今年以來,隨著ChatGPT的橫空出世,基于大模型的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進入新階段。在過去兩個月里,國內頭部科技企業(yè)大模型的迭代推進速度可謂驚人。百度首席技術官、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海峰,在開幕式演講上透露,文心大模型3.5的效果提升了50%,訓練速度提升2倍,推理速度提升30倍。
百度首席技術官、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海峰。來源:受訪者提供
可以說,參展的企業(yè)幾乎人手一份通用大模型,沒有參展的企業(yè)也在悶聲布局。此外,科大訊飛、火山引擎等企業(yè)也有了新的進展。數據顯示,目前中國10億以上參數規(guī)模的大模型已經接近80個。
當然,很多企業(yè)的大模型在垂直領域已經開始落地轉化。作為頭部互聯網企業(yè)的騰訊,在20天前對外正式公布了MaaS全景圖,以行業(yè)大模型切入火熱的“大模型賽道”。看起來,騰訊避開了通用大模型,選擇了一條更務實落地的路。
7日,騰訊云副總裁、騰訊云智能負責人、優(yōu)圖實驗室負責人吳運聲在接受媒體群訪時表示,“企業(yè)需要的是在實際場景中真正解決某個問題,而不是在100個場景中解決70%-80%的問題。”
騰訊云副總裁、騰訊云智能負責人、優(yōu)圖實驗室負責人吳運聲。來源:受訪者提供
吳運聲表示,站在公司策略角度,騰訊更專注于解決落地實際的問題,而通用大模型不能徹底解決用戶的所有問題。
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騰訊高級執(zhí)行副總裁、騰訊云與智慧產業(yè)事業(yè)群CEO湯道生也提出,人工智能發(fā)展的根本目標是落地于產業(yè),服務于人,行業(yè)大模型將開啟產業(yè)升級“黃金時代”。7日,華為也正式發(fā)布人工智能(AI)大模型華為云盤古大模型3.0。
據了解,目前,華為云盤古大模型3.0已在煤礦、鐵路、氣象、金融、代碼開發(fā)、數字內容生成等領域發(fā)揮作用,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研發(fā)成本。
同日, “商湯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體系也宣布進行了多方位全面升級,以及在該體系下的一系列大模型產品更新和落地成果。比如基于大模型技術,商湯絕影最新打造的智能座艙產品和車路云協同交通體系等,以及在金融、醫(yī)療、電商、移動終端、產業(yè)園區(qū)等行業(yè)生產實踐中都有了落地應用。
商湯科技董事長兼CEO徐立表示,“大模型的突破掀起了人工智能的新一輪技術革命,隨之而來的是產業(yè)需求呈現爆炸式增長,全新的應用場景和應用模式正迅速涌現。”
商湯科技董事長兼CEO徐立。來源:受訪者提供
如果說這半年來,通用大模型的激戰(zhàn)正酣,是巨頭們在努力占領大模型的高地。那么此次人工智能大會也釋放出了一個更為務實的信號:聚焦行業(yè)的垂直領域的個性化、私有化大模型,應該是一個更有機會的賽道。
02
芯片算力靠近大模型
AI需要大模型,也需要足夠硬核的算力基礎。在本屆大會上,參會的芯片企業(yè)包括燧原科技、登臨科技、翰博半導體、曙光、昆侖芯等。
并且,很多芯片算力領域的獨角獸企業(yè),也跟隨今年火熱的生成式AI,積極提供AI算力支持并推進落地。
比如被本屆大會評為“鎮(zhèn)館之寶”的燧原科技的“云燧智算機”(CloudBlazer POD),據其創(chuàng)始人兼CEO趙立東在芯片主題論壇上介紹,“云燧智算機”專為智能算力中心打造,作為一體化平臺,集成了軟硬件、系統(tǒng)等,液冷設計方案也可做到高能效,利于即插即用和部署,并且在橫向擴展以后也可以滿足大算力需求。
據了解,如今基于云燧智算機構建的云燧智算集群,其產品已在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之江落地千卡規(guī)模訓練集群,提供超過100PAI算力,支撐融媒體、文本生成PPT、跨模態(tài)圖像生成等AIGC應用以及多種科學計算應用的開發(fā)和前沿探索。
國內成立于2017年的通用GPU公司登臨科技,是國內實現規(guī);虡I(yè)落地的通用GPU企業(yè)。
登臨科技的首款基于登臨GPU+(基于GPGPU的軟件定義的片內異構計算架構)的AI加速器Goldwasser(高凜)2021年量產投入市場,2022年銷售過萬片,兼容CUDA/OpenCL在內的編程模型和軟件生態(tài),如今應用場景覆蓋互聯網、智慧城市、電力、能源、金融等領域。
在AIGC的應用上,登臨科技的人員告訴我們,如今已經和多家合作伙伴合力打造多款云端訓推一體的產品方案,覆蓋眾多大模型應用場景。大會期間,登臨科技還宣布獲得了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獨家投資。接下來,基于大模型需求發(fā)力,也是這些芯片企業(yè)的一大發(fā)展趨勢。
03智能機器人卷出高度
在本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一共有20多款機器人亮相,而特斯拉展臺的Tesla Bot人形機器人也是其中之一。作為特斯拉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最前沿成果,這款名為“擎天柱”的人形機器人,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圍觀拍照。
拍攝:楊肖若
特斯拉人形機器人身高172cm,體重56.6kg,類似一個正常成年人的身形。機器人全身擁有28個自由度,就如同人體的關節(jié)。
手部有 11個自由度,可以更加靈活的抓握,并且力大無比,據說可以單手舉起一臺鋼琴。
這也是特斯拉首次參展,它還帶來了Model Y/Model X兩款明星車型,但是特斯拉的機器人顯然比汽車更吸睛。不過,這款機器人只在玻璃房中進行了靜態(tài)展示,無法與現場人群互動。
按照馬斯克的說法,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目前還處于研發(fā)階段,將會使用特斯拉電動汽車智能化車生產線生產。
馬斯克在開幕式上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表示,未來將擁有大量的機器人,長此以往機器人與人類的比例會超過1比1,“在擁有大量機器人的未來,全球的生產效率將會提高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水平。
”根據業(yè)內人士的觀點,目前人形機器人發(fā)展還有很多待解的難題,光是解決關節(jié)靈活問題,做到像人一樣走路,都需要很多年的研發(fā)和成本投入。在本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我們沒有看到可以用雙腿進行走路的人形機器人。
很多企業(yè)和業(yè)內人士一致的觀點是,隨著ChatGPT等的發(fā)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和人形機器人的結合,或許才是真正開啟“具身智能”的時代。
04
結語:人和AI的協同合作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會有越來越多的前沿產品涌現。當然,新技術一定會帶來新的挑戰(zhàn)。如何幫助被人工智能助理和機器人取代工作的人?
用戶是否會相信人工智能助理提供的所有信息?如果未來你的人工智能助理在工作上給你提出建議,你會接受嗎?這些,早在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早期就被討論過。
納德拉在其《刷新:重新發(fā)現商業(yè)與未來》一書中如此表示,我們應該對這個世界保持樂觀,這個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好,進步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但關于人工智能要取代人類的擔憂,其實大可不必。通過本次參會和探館,「商業(yè)秀」&「一覽弘觀」認為,人是在和人工智能協同合作,而不是絕對替代和對抗。
而通過創(chuàng)造力——人類最出類拔萃的技能之一,來進行任何領域的工作,這一點核心不會改變。盡管智能技術不斷迭代不斷進步,但人工智能和機器只會豐富和增強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人類創(chuàng)造事物的動力,將一直處于中心位置。
@新媒體制作與運營:林曉
@圖文校對與視頻后期:耿琪琪@文章開白、投稿合作請聯系
原文標題 : 2023WAIC,重新審視AI大模型時代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7月8日立即報名>> 【在線會議】英飛凌新一代智能照明方案賦能綠色建筑與工業(yè)互聯
-
7月22-29日立即報名>> 【線下論壇】第三屆安富利汽車生態(tài)圈峰會
-
7月31日免費預約>> OFweek 2025具身機器人動力電池技術應用大會
-
7.30-8.1火熱報名中>> 全數會2025(第六屆)機器人及智能工廠展
-
免費參會立即報名>> 7月30日- 8月1日 2025全數會工業(yè)芯片與傳感儀表展
-
即日-2025.8.1立即下載>> 《2024智能制造產業(y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fā)展藍皮書》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