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顏值”,15年的美圖開始拼“生產力”
文|郝 鑫
“美圖是一家AI公司”,美圖在2023年財報的一開頭就迫不及待地重申了自己的“新身份”。
這背后源于美圖去年到現在對AIGC的一連串瘋狂押注。
2023年6月,美圖一口氣發(fā)布了美圖視覺大模型MiracleVision和六款AI產品,覆蓋了AI圖片、AI視頻、AI設計和AI數字人多個領域;
2023年10月,視覺大模型MiracleVision升級至3.0版本,產品應用滲透至電商、廣告、游戲、動漫、影視行業(yè);
2023年12月,視覺大模型MiracleVision再次更新至4.0版本,同時探索AI設計領域;
2024年,Sora熱潮來襲,美圖高調官宣布局視頻生成。趕在3月底,正式發(fā)布了60秒的大模型視頻生成效果MV;
官方釋出消息,6月即將迎來新一波的產品更新。
在美圖變得厚重之后,產品架構也越來越像Adobe。
美圖搭建起了以奇想智能為底座,開放平臺為中間層,產品應用為頂層的三層架構。對標Adobe的Creative Cloud服務,美圖應用層也聚合了圖片、視頻、設計類產品。針對企業(yè)側,Adobe推出了企業(yè)方案,美圖則開拓“生產力”場景,形成了美業(yè)等行業(yè)解決方案。
去年,Adobe在一眾AI明星獨角獸公司中殺出重圍,憑借Firefly的AI新故事,市值上漲超過1100億美元。
老牌公司資歷、形似的產品架構、定位于生產力工具、相似的AI戰(zhàn)略,中國的美圖能否再次上演Adobe的劇本?
從美顏到生產力
AI讓美圖變厚
在這波AIGC技術潮來臨之前,美圖的王牌產品是美圖秀秀,以美顏、P圖為核心功能收獲了市場的C端用戶。
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Q3,美圖秀秀的活躍用戶數超過了1.2億,遙遙領先于同行業(yè)的其他APP。
盡管穩(wěn)坐拍攝美化行業(yè)的第一把交椅,但美圖秀秀背后的問題也很明顯——增長乏力,幾近停滯。
美圖2023年年報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月活躍用戶數約2.5億,同比增長僅2.6%。在美圖重新整合業(yè)務后,生活場景(包含美圖秀秀、美顏相機、BeautyPlus等產品)的月活躍用戶數下降了0.5%。
就在流量接近枯竭,老業(yè)務來到天花板的危急關頭,美圖終于找到了AI這根救命稻草。
AI帶給美圖整個公司最大的改變是把壁壘做厚,從純做2C的工具產品延伸至2B行業(yè)解決方案。
美圖將業(yè)務重新做了劃分,從大類上分為影像與設計產品、美業(yè)解決方案、廣告和其他四類。AI的塑造重組集中體現在了影像與設計產品以及美業(yè)解決方案。
(光錐智能制圖)
影像與設計產品在內部又細分為了2C產品的生活場景和2B的生產力場景,比如被人熟知的美圖秀秀、美顏相機等攝影、修圖產品就歸屬于生活場景業(yè)務。
抓住AI工具提升工作效率的關鍵點,美圖新開辟了包含美圖云修、美圖設計室產品的新業(yè)務線,主要服務于專業(yè)人士的商業(yè)攝影、商業(yè)設計和專業(yè)視頻編輯。
AI同時也擴大了美圖的行業(yè)滲透范圍,此前,圍繞“美”,美圖的行業(yè)解決方案僅輻射了健康和美妝零售行業(yè),但現在半徑進一步擴大,擴展至電商、零售、營銷、游戲、影視、廣告、動漫等多個行業(yè),希望尋找到更多增長的可能性。
應用產品和業(yè)務解決方案就像是新抽出的枝條,往下還是得靠中間層各種單點AI技術和底層大模型的支撐。
近些年來,美圖在研發(fā)上的投入毫不吝嗇。官方顯示,2010年,美圖成立了研發(fā)部門美圖影像研究院,研究的方向包括了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計算機圖形等AI領域。
自2020年至2023年,其研發(fā)費用占總費用支出將近一半,2023年研發(fā)費用支出占到美圖總收入的24%。
盤點過美圖這些年積累下的“家底”,從對人臉五官的識別、表情的分析到服飾、發(fā)型、動作、美妝、美型技術,可以發(fā)現美圖的技術優(yōu)勢在于圍繞“人”的美學理解上,也更多都是小模型就能解決的問題。
(光錐智能制圖)
僅從結果來看,美圖在大模型領域,尤其是AIGC所需要的大語言模型和擴散模型的積累并不算十分深厚。
按照美圖計劃,奇想智能AI視覺大模型至少要具備圖像生成、視頻生成的基本能力,這兩者都對模型的理解、推理有很高的要求,特別還要達到行業(yè)的標準。若與同期字節(jié)跳動、網易伏羲等玩家比較,美圖的技術短板變得更加突出。
或許也是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美圖正在試圖以投資、收購方式來拉齊技術水平。財報顯示,去年一年,美圖投資了一家可用于訓練和推理的AI芯片公司,一家由高校教授創(chuàng)立的多模態(tài)大模型公司以及一家營銷技術公司。
吃到AIGC的第一波紅利
勇于折騰,但頭破血流,是過去美圖的寫照。踩過手機、社交、社區(qū)的坑,趟過比特幣的河,最終還是得回到“變美”這條主賽道。
但AI似乎成為了例外,不僅成功讓美圖跳出了“怪圈”,還讓其看到了“錢途”。
美圖已經吃上了AIGC的第一波紅利。據其2023年年報顯示,美圖實現總收入2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3%;經調整后歸屬于母公司權益持有人凈利潤3.7億元,同比增長233.2%。
(圖源:富途)
具體到各項業(yè)務,2023年與AI關聯度最高的美圖影像與設計產品業(yè)務的收入為13.27億,同比增長52.8%,遠高于其他業(yè)務增速。
(圖源:美圖財報)
原因在于,當AI功能全面嵌入到美圖的各個產品線后,直接拉動了用戶付費訂閱。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美圖付費訂閱用戶數超911萬,同比增長62.3%,創(chuàng)歷史新高。
這樣的成績對一家老牌公司來說難得可貴,有了新的增長才有了新的故事可講?嗫嗬в谵D型的美圖也終于在生產力的場景中發(fā)現了新的增長。面向2B的美圖設計室,去年6月份上新AI功能,僅不到半年的時間,收入已超過100萬元,同比增長229.8%?紤]到美圖的業(yè)務體量,100萬元的收入在整體業(yè)務中發(fā)揮的作用仍相對較小。
“美圖有可能成為國內第一家能規(guī)模盈利的視覺大模型公司”,經過一年的試水,吳欣鴻對大模型的商業(yè)轉化能力充滿了信心。
在大模型背景之下審視美圖,別人拿著錘子找釘子,而美圖手握用戶、產品場景,守著一堆釘子去砸錘子。
吳欣鴻認為,美圖的競爭優(yōu)勢在于其在美學領域的深厚積累、龐大的用戶基數以及豐富的使用場景。美圖的數億月活用戶,更是為美圖提供了一個快速驗證新產品的平臺。
基于此,美圖的大模型思路是:垂直大模型+應用場景+商業(yè)模式。
模型能力和場景落地在第一部分已經分析過,故這部分將重點落到商業(yè)模式的討論。
(圖源:美圖財報)
結合美圖各業(yè)務營收占比來看,美圖的商業(yè)模式已經發(fā)生了徹底的改變。過去美圖主要是面向C端的生活場景,商業(yè)模式主要靠導流,如廣告、電商、游戲等,或者金融等增值服務。
而現在在AI加持下,賺錢的方式變得更加多元化。
在個人用戶層面,除了傳統(tǒng)SaaS的付費訂閱模式,AI還衍生出了按token付費模式。據悉,美圖正在計劃推出個名為“美豆”的高頻AIGC用戶單購付費體系。在企業(yè)用戶層面,新增加了API調取收費模式,按使用量采購收費模式以及大模型定制化解決方案模式。
營收來源的多元化,意味著美圖未來擁有了更多的營收能力,但就目前而言,美圖落地行業(yè)的步伐才剛開始,新開拓的2B行業(yè)能給美圖帶來的營收還相當有限。
做AI時代的Adobe
美圖能行嗎?
吳欣鴻在一次采訪中透露,在AIGC爆發(fā)前,美圖長期存在著“工具自卑”。彼時,工具天花板底、容易被復制、用戶易流失、變現困難的問題總是縈繞在美圖頭上。
“現在,一切都成為了過去式。全球新興的AI公司,很多都是AI工具,所以我們的目標也越來越清晰了”,吳欣鴻道。
做AIGC時代的生產力工具成為了吳欣鴻的新目標,而放眼全世界,無論是AI 1.0還是2.0時代,最好的標桿莫過于Adobe。
實際上,美圖正在變得越來越像Adobe。
從業(yè)務架構上觀察,Adobe的核心業(yè)務分為兩塊:數字體驗和數字媒體。前者定位于企業(yè)的數字化營銷;后者則是由Photoshop、Illustrator等軟件組成的全家桶。其中,數字媒體部分又由兩大拳頭產品組成,一個是針對影像編輯和設計的Creative Cloud,另一個是以PDF文檔為核心的Document Cloud。
(圖源:Adobe官網)
對應到美圖,其美業(yè)解決方案類似于Adobe的數字體驗服務,AI影像聚合服務的整個產品應用層Adobe的Creative Cloud 服務,同樣形成了圖片、視頻、設計類的產品的全家桶。
擁抱AIGC新技術,兩者都保持著相同的思路。當大模型如潮水般涌向世界的時候,美圖和Adobe的第一想法,不是要去盲目追趕風潮,而是思考如何把AIGC與現有的工作流相結合。于是,我們看到Adobe與英偉達合作訓練圖形模型,發(fā)布Firefly內嵌到 Photoshop、 Illustrator 等產品中;美圖自研視覺大模型,用AI的能力升級改造舊產品,創(chuàng)造新的生產力價值。下一步,兩家公司又不約而同地瞄準了音視頻生成方向。
(圖源:Adobe官網)
AIGC之于美圖和Adobe也不僅僅是新的產品功能,而是能在整個生態(tài)中流轉循環(huán),簡化工作流程,實現降本增效。
諸如Midjourney一類的產品,多以網站的形式存在,完成制作后遷移到其他地方的成本很高,無法像Adobe、美圖與其他工具產生聯動。為了完成生態(tài)的閉環(huán),美圖于去年專門收購了一家專業(yè)設計師網站Zcool Network,以期能進一步豐富上下游的鏈條。
盡管如此,美圖追趕Adobe的道路仍然困難重重。
首先是擺在眼前的客觀差距。美圖和Adobe大部分以軟件產品的形式來交付,其中衡量其盈利能力水平最重要的標準就是毛利率。軟件標準化的本質決定了毛利率相對較高,平均水平一般在60%以上,優(yōu)秀的SaaS公司毛利率能在90%以上。
財報里,美圖2023年的平均毛利率為61.4%;美圖CFO顏勁良曾介紹,美圖影像與設計產品業(yè)務中每個產品的毛利率在70%~75%之間,而Adobe去年數字媒體的毛利率達到了96%。
同樣嚴峻的還有付費滲透率指標,國內的用戶付費意愿低于國外市場,上一個階段如此,AIGC來臨后依然沒有完全扭轉這個現狀。目前美圖的整體付費滲透率為3.7%,AI賦能的生產力場景情況稍好,但也只有6%。而同期國外引入AI功能的產品平均付費率約在20%~30%以上。
美圖殺進生產力工具賽道氣勢雖足,但還是新手。一方面在產品市場占有率上無法與Adobe這類公司相比較,另一方面美圖如今推出的一系列新產品都面臨著同質化的危險。
美圖生態(tài)中的智能修圖、AI商拍、數字人、視頻剪輯、文生圖等產品,單獨拎出來都是一個獨立的賽道,每個賽道上都充斥著大廠和創(chuàng)業(yè)公司。以AI商拍為例,據光錐智能了解,大部分涉足電商、營銷板塊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都將其作為一個考慮方向,一些早期進入的公司已經能通過服務大客戶來獲取行業(yè)數據,跑通商業(yè)模式。
上述所提到的問題,不僅僅屬于美圖,更是中國所有SaaS類公司共同的難題。差距越大,意味著可提升的空間也越大。
截至目前,Adobe已經釋放出了一些積極的信號。比如,Firefly有效支撐了Creative Cloud系列產品的漲價,去年平均漲幅一下子拉到了9%,高于此前的8%、5%。
站在Adobe的肩膀上,美圖能否更具有競爭力,徹底跳出“工具自卑”的怪圈,還需市場說了算。
原文標題 : 放棄“顏值”,15年的美圖開始拼“生產力”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7月8日立即報名>> 【在線會議】英飛凌新一代智能照明方案賦能綠色建筑與工業(yè)互聯
-
7月22-29日立即報名>> 【線下論壇】第三屆安富利汽車生態(tài)圈峰會
-
7月31日免費預約>> OFweek 2025具身機器人動力電池技術應用大會
-
7.30-8.1火熱報名中>> 全數會2025(第六屆)機器人及智能工廠展
-
免費參會立即報名>> 7月30日- 8月1日 2025全數會工業(yè)芯片與傳感儀表展
-
即日-2025.8.1立即下載>> 《2024智能制造產業(y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fā)展藍皮書》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