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弄懂:什么是AI、AGI、ANI、AI Agent?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繼大家所熟悉的人物傳、創(chuàng)業(yè)故事、出海紀、電商紀、制造紀、新能源紀之后,「李思商業(yè)案例」準備要做一個新的內容合集了,「AI紀」。
因為我也是初次涉及這個板塊,所以在這個合集的開頭幾篇,我的多數(shù)產(chǎn)出,還是會集中在一些概念上。畢竟還有很多人想必和我一樣,在這個領域是純小白才對。
這個合集對于你的價值是,獲取經(jīng)過我的理解梳理后、更便于你消化的、有關AI的基礎知識大白話陳述、最前沿的行業(yè)動態(tài)與研究進展。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是小白,那真的再好不過了,我們應該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很愉快地一起成長。
如果你本身就是大拿,那么接下來一開始的多期內容可能對于你會顯得很淺,希望多包涵,并歡迎隨時指正。
今天,我想先梳理幾個最最基礎的、起碼是縈繞在我心中的第一個待解決問題:
AI、AGI、AI Agent,他們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他們是怎么來的。
先說我思考后的第一個觀點,所謂的「AI」,也就是「人工智能」,它并不應該被視作是一個新東西,事實上它作為一個哲學概念,它的存在幾乎可以被視作是與人類文明同等長度的。
比如我能想到的、咱們中國的、諸葛亮的木牛流馬,道家法術的撒豆成兵,湘西的搖鈴趕尸……讓一個死東西、物件能跟活人、活物一樣聽得懂指令、并能輔助我們的工作,這種簡單又樸素的需求,我認為一直都在。
接下來這段話,我讀了幾遍自己都感覺像是AI寫的,但其實每個字都是我自己打的:AI代表的是人類以及人類文明對我們自己存在方式的一種思考。
我們會無比驕傲于自己的智慧與文明,我們作為一個物種是如此的智能、全能、無所不能,那么這種智能和智慧,能否脫離我們這具肉身?能否獨立地、具象的存在于一個我們認為的非活物上呢?
這是一個相當哲學的概念,至早在西方亞里士多德時代,他本人就曾提出過「具備意圖的實體」這樣的思考范式。
只不過在之后的近2000年中,人類始終沒有找到這一問題的答案與解題思路。說白了就是生產(chǎn)力上不去。
一直到1950年,隨著圖靈測試與計算機的落地,人類才第一次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實現(xiàn)可能,也即通過超大規(guī)模的、超高速的數(shù)學計算,讓「計算機」按照我們所設定的路徑來實現(xiàn)「人工智能」的目的。
我們人類,在「人工智能」這件事上的最終目的、追求是什么呢?
既然是做夢,我們人類當然每次都喜歡把夢做大一點。
「AI」的終極目標,就是創(chuàng)造一種「具備與人類相當或超越人類水平的智能系統(tǒng)」,「能夠不局限于特定領域的在多種復雜任務中自主學習、推理、規(guī)劃并適應新環(huán)境」——這兩個定義,是Deepseek給我的答案,我覺得概括的挺不錯。說白了,就是要跟人沒有任何差別。
這個終極的目的,被定義為「人工通用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簡稱,「AGI」。
可以說,AGI這個追求一直都在,但是最早把AGI表述成定語的,是1997年的美國物理學家Mark Gubrud,他在其討論軍事自動化生產(chǎn)的論文中首次提到了這個詞,等到2002年,Ben Goertzel、Shane Legg 和 Peter Voss 聯(lián)合出版著作正式將「AGI」的目標定為了「構建具備人類級認知能力的系統(tǒng)」。——人類構思了幾千年、也努力了幾十年的人工智能夢想,到這,這個目標算是第一次變得清晰了。
所以,AGI雖然說在近兩年在全球范圍內都是非;馃、各國在不計成本的瘋狂砸錢,但是這個目標應該要屬于是存在了非常非常久才對,并且,到目前,依然還沒有實現(xiàn)。
但是的確有無數(shù)人認為,我們現(xiàn)在,就處在AGI徹底被突破的前夜。至于是不是這樣,這就要留到以后,我們一起跟隨者AI紀,慢慢觀察AGI領域的前沿動態(tài),去推敲了。
但總之,果真「AGI」徹底實現(xiàn)了,那就證明我們人類對「AI」的終極期望也實現(xiàn)了。
為什么要先介紹AGI?那是因為理解了「AGI」,我們才能理解其他的。
可能我前面對AGI的解讀有不如你意的地方,有你不認同的地方,但我們起碼能達成的一個共識是,「AGI」這個目標,實在太大了。不是說現(xiàn)在顯得大,而是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一直都顯得很大、很不切實際,我們不知道該怎么去實現(xiàn)它,不知道它的邊際在哪里,大家所做的研究和成果一直都是在一塊全黑的地圖上,這點亮一下,那點亮一下子,但是全貌究竟是什么樣,沒人說得清。
且,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的主要突破都集中在了半導體與計算機硬件方面,說白了就是一直在為實現(xiàn)AGI所需要的算力做儲備,算力越來越高,體積越來越小,但是準備這些,或者說這些硬件被設計之初的目的,「AI」、尤其是「AGI」的進展,相比而言要算慢的。
不是說沒有突破或者技術落地,但是那些技術成果,一直都屬于還看不到和AGI搭邊的可能。比如,語音識別、圖像分類等等。
試想,倘若所追尋的AGI夢想就這么一直又遠又空、甚至看不到一點實現(xiàn)可能,確實也很容易想著想著就沒動力、甚至沒了方向。
得定一個沒那么好高騖遠的、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目標才行。
所以,在「AGI」正式成為定語后的不久,「ANI」的概念也被上述的Ben Goertzel進行了同步,作為相對「AGI」的存在,「ANI」俗稱「狹義人工智能」,指「針對特定任務優(yōu)化的智能系統(tǒng)」,例如語音識別、圖像分類,這些在過去幾十年里已經(jīng)深入我們生活許多方面的技術,都在「ANI」的范疇。
在持續(xù)追求「AGI」理想以及隨之不斷落地「ANI」現(xiàn)實的過程中,持續(xù)的成果突破讓科學家們不斷修正著的自己研究目標,這樣不斷地同步與更新,讓那塊全黑的、一點點被點亮的大地圖上,慢慢地串聯(lián)出了一些枝枝蔓蔓,甚至某些關聯(lián)起來的成果已經(jīng)初步具備了一些「智能」的感覺了。——既然短期內,實現(xiàn)像「AGI」那樣的完全體不太可能,那么將陸續(xù)點亮的「ANI」的研究成果不斷整合、優(yōu)化,做一個類似于人、近似于人、能替代人在某些指令明確領域工作的「AI」,可不可以?
可以。
在這種「似人但非人」的思想指導下,「人工智能體」的概念逐步落地,并選用了1995年由Wooldridge & Jennings的定義,「AI Agent」,其核心為「能感知環(huán)境、自主決策并調用工具執(zhí)行任務的智能系統(tǒng)」。
在我的理解中,「AI Agent」更像一種持續(xù)不斷結合人類目前已掌握「ANI」研究成果的方式,在沒有實現(xiàn)最終的、徹底的「AGI」前,這就是目前我們在「AI」這個領域,所能做出的、最像人、最通人性的產(chǎn)物了。
所以,每次「AI Agent」領域取得的突破,都會很讓人們感到眼前一亮,比如年初曾憑一段演示視頻大火、如今貌似已經(jīng)提桶潤了的「Manus」。因為這類突破往往像人,也往往有很好的落地可能,以及對某項具體工作的明確替代性,但是其實路線上,這依舊是「ANI」的范疇,而不是我們持續(xù)追尋的「AGI」。因為點亮全圖、實現(xiàn)AGI所需要的那根主線,我們并沒有清晰地找到并抓住。
主線沒抓住,哪怕點亮再多支線,也不能算作是AGI才對。
舉個可能不太恰當?shù)睦樱汗芳幢阍俾牭枚嗽、再會算?shù)、再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我們也不可能有朝一日把狗當人。所以我覺得我們也不會把「AI Agent」當作是「AGI」,但是我們又的確需要不斷嘗試和落地「AI Agent」,來去最終判斷出來「AGI」的主線究竟是哪一根、邊界究竟在哪、大致脈絡張什么樣。
畢竟「AGI」才是我們的終極夢想。畢竟我們還要借著「AGI」去徹底解放生產(chǎn)力,去實現(xiàn)永生,去由碳基文明轉向硅基文明,去真正突破這具略顯脆弱的肉體的限制,去真正將地球文明拓展為星際文明。
所以,如何理解他們三者的關系?
我個人粗淺的理解,「AI Agent」會是幫助我們實現(xiàn)「AGI」的好伙伴,「ANI」中的許多成果會是「AGI」的一部分,它們也會不斷見證「AGI」是怎么一步步實現(xiàn)的。而我們人類,的確也是在追尋「AGI」的終極目標過程中,才有了更切實的「ANI」的目標以及無數(shù)成果,這些成果的不斷累積,讓我們又有了「AI Agent」這個產(chǎn)出。
他們三者要算互為因果的關系。
當然,我們也都知道,其實在人工智能這件事上,真正在這幾年最初風頭、甚至不客氣地講,真正引爆了AI的、讓AGI、AI Agent這些個概念一個借著一個大火的,是「LLM」,「大語言模型」。ChatGPT以及之后一直到「Deepseek」等等這些天天和大家你問我答不亦樂乎的「聊天類AI」,都是這個范疇。
「LLM」是怎么來的?它和AI、AGI、AI Agent之間的聯(lián)系是什么?
這個,我準備放在下期再展開。
最后,是一篇后記。我想聊聊,我為什么要寫「AI紀」。
作為一名文字工作者,十多年來的專業(yè)與工作浸淫讓輸出文字已經(jīng)成為了我吃飯的手藝,以此為生,是我以及多數(shù)和我一樣的文字工作者、白領們的日常甚至是事業(yè)的全部。在我粗淺的認知里,這就和司機開車、農(nóng)民耕地、工人上班一樣,文字工作、白領,它本來就是一份工作。
但原本按部就班的這一切,隨著2022年以來ChatGPT們的橫空出世、隨著AI、AGI、AI Agent的日新月異,而被深刻地改變著。無數(shù)人在后來的某個瞬間會突然發(fā)現(xiàn),人工智能的工作完成度,貌似已經(jīng)比自己要高了。
不知道多少人會和我有一樣的感覺:自己賴以為生的這只飯碗,貌似很快就要被人工智能取代了,只不過是因為技術不足,一切暫時還沒發(fā)生而已。自己的頭頂就仿佛懸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一般,讓我們在關注AI的這一切時,既期待他們真的能幫助自己,又擔心自己會在接下來的某一瞬間被時代不打一聲招呼地拋棄掉。
尤其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在2022年,我當時的老板兼好大哥在短暫試用了一下ChatGPT后對我說的第一句話便是:「你這文案的工作,算是徹底廢了!棺鳛橐粋酷愛推演結局的人,我曾被這樣來自未來的焦慮與恐慌深深困擾過。
不過在后來的這兩年里,伴隨著我與ChatGPT、Midjourney、千問、豆包、智譜、Kimi、Deepseek等等們的相處,已經(jīng)完成「過溫過水」的我,基本適應了這些AI大模型的強度,在我現(xiàn)如今的工作中,它們可以幫助我完成一部分的提速,例如信息檢索和初步分析,但它們又確實從未達成過我所期待那種、令我眼前一亮或者擔憂的那種創(chuàng)作能力。——起碼我自己還沒發(fā)現(xiàn),哪個大模型寫的東西比我這樣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的更好、更走心。
當然,即便這么用心了,我寫的東西還是會時不時被讀者、粉絲質疑是AI文、AI體。說實話,每次聽到這樣的評價,都有一種被冒犯的感覺。
這一切又該怪誰呢?
起碼如今網(wǎng)上的商業(yè)內容,原創(chuàng)文、AI創(chuàng)作文、洗稿抄襲文盤根錯節(jié)地共生著是事實,堅持高成本的、耗時間的、純原創(chuàng)的創(chuàng)作的人是極少數(shù),也是事實。久而久之,能用AI進行輸出一些原創(chuàng)觀點與表達的,也已經(jīng)因為大模型們越來越成熟的表現(xiàn)、而逐漸被更多讀者所接受了。
我不止一次覺得,我仿佛是個在21世紀依舊堅持古法工藝、手工縫制的牛皮匠,面對已經(jīng)開始機械化流水線進行大批量產(chǎn)出的江南皮革廠,我的作坊走向小眾是必然。且,當我因為手藝太好、而被質疑自己的作品也是廠貨,我又該怎么反駁?沒法反駁。我只能安慰自己,人家這是夸我呢。
我的內容,到底是會成為奢侈品?還是被時代拋棄的劣質品?
這個問題困擾著我。我對這個問題依然沒有答案。
只是出于原創(chuàng)作者的本能,說實話,我對于AI,仍帶有抵觸。
之所以我要把這一段寫得這么絮叨,其實是為了讓我自己、也讓讀者們,能將我的創(chuàng)作和AI創(chuàng)作進行一個區(qū)隔,我認為人和AI最不同的,或者說AI哪怕再進化,也替代不了的,就是人的真情實感,或者說,人味。
可能這對你不重要。但是這對作為一個手藝人的我,人味很重要。因為這是我繼續(xù)原創(chuàng)下去的根基。
做「AI紀」,于我而言最重要的目的,其實是去解開我自己心中,對AI最大的疑惑,AI、AGI、AI Agent,它們到底在怎樣進化著?最終取代我的,會是它們中的哪一個?如果讓我選一個去替代我,我又希望是哪一個?
當有一天,我對AI不再困惑了,我應該會停更這個合集的。
但那一天,大概率是不會到來了。
想必對此,你我也都心知肚明。但是這都無法阻擋我們共同進步的心。
-原創(chuàng)不易 歡迎分享 未經(jīng)授權 禁止轉載-
原文標題 : 一次性弄懂:什么是AI、AGI、ANI、AI Agent?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