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螞蟻另起爐灶,「靈光」向外求AI to C入口

2025-11-25 11:47
唐辰同學
關注

文/唐辰 

圖/官網截圖

螞蟻靈光,一場張揚的“另起爐灶式”AI入口爭奪戰(zhàn)。

11月18日,螞蟻集團(下稱“螞蟻”)高調上線全模態(tài)通用AI助手:靈光App(下稱“靈光”)。近一周來,圍繞靈光的消息持續(xù)在朋友以及社交媒體平臺刷屏,螞蟻對它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從數據上看,靈光上線首周表現亮眼:在下載規(guī)模上,靈光6天突破200萬下載,遠高于ChatGPT首周的60.6萬和Claude的15.7萬;在突破100萬的時間上,靈光僅用4天,也快于Sora的5天。

此前一天,阿里巴巴另外一款AI to C的產品——千問App上線公測。最新官方數據顯示,其一周內應用下載量已突破1000萬次。至此,App Store中國區(qū)免費榜Top6中,阿里系AI產品已經占據兩席。

不同于千問對標ChatGPT,螞蟻對這款新AI應用的定位是“普惠”。靈光明確放棄AI產品主流的“陪聊”功能,專注于提升信息獲取與處理的效率。

在其產品負責人蔡偉看來,用戶要的是功能,不是模型。用模型做功能是這個時代的最大變量。

他舉例說,用戶使用搜索引擎或者小紅書,結果反饋是大量需要手動篩選的鏈接和帖子。“靈光要做的,就是利用大模型的能力,幫助用戶完成信息的總結、歸納和推理,讓復雜變簡單。”

這種效率至上的理念,體現在靈光首批上線三大核心功能:靈光對話,能生成包含3D模型、動態(tài)圖表的多模態(tài)內容;“閃應用”讓用戶用自然語言30秒生成可交互應用;“開眼”則提供視覺交互入口,讓用戶通過攝像頭與世界互動。

這一技術路線,對模型代碼能力與工程優(yōu)化也提出了極高要求——代碼量是純文本的5-6倍,同時必須保證流暢的移動端體驗。

“副作用”就是,靈光上線僅兩天,閃應用功能被“擠爆”,靈光通過官方賬號承認崩了,稱“馬上會回來”。

螞蟻還是急了。放眼行業(yè),DeepSeek、豆包、文言,甚至包括同門的夸克、千問都在AI to C 入口的爭奪上,不斷落子,試圖卡住有利位置,并養(yǎng)成AI應用的用戶生態(tài)。

螞蟻也是起早沒趕上好集。比如它的混合專家(MoE)模型,跟DeepSeek差不多同時起步,但百靈大模型還是晚了一步。

螞蟻集團CTO何征宇提到,螞蟻的目標是要做一款國民級應用。DeepSeek的火爆,推動了螞蟻的焦慮和內部資源的快速集結、在AI戰(zhàn)略上快速地判斷和取舍。

或許是底氣不足,何征宇在與媒體溝通時還“蹭”了一下馬云的流量——靈光發(fā)布當天,馬云剛好出現在螞蟻集團園區(qū)。

按照他對外的表述,馬云也關心了“靈光”的KPI:“本來定的目標是20萬(下載量),馬老師說這個目標太低,希望我們‘沖一下’。”

實際上,馬云是去參加螞蟻二期辦公樓奠基儀式,并不是專門“為了靈光”。即便如此,靈光的首秀也足夠張揚,目標完成度也遠超馬云的期待。

但螞蟻這次的玩法不太“螞蟻”:靈光沒有被當做新功能塞進支付寶里,而是推出獨立的AI應用,加入到AI to C 入口爭奪戰(zhàn)。

換句話說,螞蟻想在支付寶之外,另起爐灶,找到一個新的用戶入口。

過去十幾年,支付寶幾乎是螞蟻的一切。支付、生活繳費、理財金融、信貸服務、醫(yī)療健康等服務,都被集成在支付寶App里,用戶也習慣在一個App里解決各種問題。

對螞蟻來說,支付寶也是微信、抖音級別的超級流量入口。

螞蟻的另一款AI應用AQ,能夠上線四個月,便成為中國第五個月活用戶突破千萬的AI原生App。核心原因不是螞蟻的底座模型多領先,而是螞蟻給它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業(yè)務生態(tài)。

AQ采取“嵌入性AI”策略,讓它避開了從零建信任的難題。用戶不是因為相信AI才用AQ,而是因為已經在用支付寶處理健康事務,順手試了一下,發(fā)現有用,就留下來了。

只是,AQ始終存在應用場景和專業(yè)領域的限制,支付寶的根本性困境并沒有得到解決:AI應用需要流量,但更需要“留量”。

今年年初,騰訊復制字節(jié)砸出豆包的路數,抓住DeepSeek一夜火爆的風口,一方面在微信等自家應用里全面接入元寶,一方面在各個渠道給元寶投流,打廣告。

根據AppGrowing統(tǒng)計,今年第二季度騰訊元寶App廣告投放量級相較第一季度大體持平,主要流量平臺為騰訊廣告,其單季投放廣告創(chuàng)意數達118.3萬個,6月、7月投放金額均超10億元。

這種字節(jié)式的大力出奇跡打法,一度幫助原本籍籍無名的元寶逆襲DeepSeek、豆包。但大水漫灌之后,留下來的用戶,或者活躍的用戶相比投入,就顯得不那么好看。

這使得最近一次業(yè)績報告會上,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稱,未來“不打算單純通過市場投放砸錢來獲取新用戶”。

圖源:官方宣傳圖截圖

相比微信、抖音,支付寶長期以來的苦惱就是,用戶大多是“用完即走”,留不住,更別說高頻使用。這就削弱了用戶與支付寶之間的連接,也阻礙其完成從支付工具到生態(tài)平臺的跨越。

一個常見的現象就是:大家的注意力被短視頻、微信占據,AI重構相關應用場景后,用戶也不太愿意頻繁打開支付寶,翻過一層又一層的菜單,去完成類似支付這類低頻的需求。

更何況,越來越多的場景開始被“一句話支付”或者無感支付等新形態(tài)打透。

支付寶做內容、開發(fā)小程序、推小游戲,乃至創(chuàng)新線下“碰一碰”,豐富交易生態(tài),都是為了不斷拓寬用戶入口,并用最簡短的支付路徑,來留住用戶。

但這些動作,只是為了把支付的體驗做得更好,對于用戶的沉淀,還是缺乏足夠的吸引力。而用戶關系,則是AI to C最稀缺的能力。

正如有觀點指出,靈光上線之前,用戶入口的重建主動權并不在支付寶手里。

靈光是螞蟻在摸索AI應用路徑上的一個新嘗試,其通過使用提高效率的方式,幫助用戶解決實際問題,進而留住它們。這是區(qū)別于微信、抖音的一個方向,也存在很大的市場。畢竟,目前AI行業(yè)還沒有一個產品敢保證日活過億。

螞蟻也由此形成新的組合打法,不僅聚焦自身生態(tài)潛力的挖掘,比如螞小財、AQ等聚焦垂直業(yè)務或場景的AI產品;也開始把目光投向體系之外,在更廣大的AI to C賽場,投下棋子,與百靈大模型以及具身智能企業(yè)“靈波科技”等,作為螞蟻AGI戰(zhàn)略的一條隱線。

這套組合打法,在AI入口還沒完全定型的今天,很重要。但能不能走通,還得看用戶用不用腳投票。

也就是說,靈光目前的百萬級下載量只是一個開始,而接下來,它需要直面的真正挑戰(zhàn)還是支付寶的老問題:會有多少用戶留下來,以及會有多少的活躍度。

真正的AI to C入口,從來不是靠技術多炫、概念多新、口號有多響,而是看能不能真正喚起用戶的“消費”熱情。

當有人開始每天早上打開靈光安排一天,或者每周用它做家庭開支復盤,那才是入口真正立住的時候。

在此之前,它只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嘗試,遠談不上勝利。

參考資料:第一財經,《DeepSeek帶來緊迫感,螞蟻推“靈光”競速AGI戰(zhàn)場》

唐辰同學,《王小川的“AI醫(yī)生夢”,要被螞蟻做成了?》

       原文標題 : 螞蟻另起爐灶,「靈光」向外求AI to C入口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人工智能 獵頭職位 更多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