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孫正義重奪日本首富后清倉英偉達,釋放了AI泡沫破裂信號

市場或許正在等待泡沫破裂。

孫正義要“再次錯過”英偉達

當一年前,軟銀孫正義與英偉達黃仁勛相擁而泣,為當年“賣早了”英偉達扼腕不已時。大部分人都會覺得英偉達的價值已經強大到無可比敵,如果給孫正義再來一次的機會,他只怕是感慨買少了,持有時間太短了。

但孫正義總能整出不一樣的操作,他又再次清倉了英偉達,軟銀集團發(fā)布公告稱已清倉全部英偉達持倉,套現(xiàn)約58億美元(約合415億元人民幣)。隨后晚間英偉達股價下跌,市值一夜蒸發(fā)千億美元。這是什么“神之一手”?還能有比英偉達更值得投資的嗎?

圖源:雪球

還真有,那就是OpenAI,這輪AI革命的核心企業(yè),沒有它,英偉達的故事也無從談起。但現(xiàn)在就押注OpenAI在應用端爆發(fā)的故事是否為時尚早?這點我們后面再來分析。

孫正義兩次清倉英偉達其實都具有一定相似性,那就是孫正義的字典里沒有多元化對沖投資概念,有的只是重倉頭部概念,不成功便成仁。

前有WeWork的失敗案例,2020年估值700億美元,上市失敗泡沫破裂,導致年虧損高達千億;后有重倉未上市的科技公司在2022年出現(xiàn)估值暴跌,年虧損高達320億美元,創(chuàng)下歷史記錄。此外投資韓國電商Coupang和“食品界亞馬遜”Zume也出現(xiàn)不小的虧損。

然而今年上半年以來,又因為押注英偉達、收購Arm和ABB機器人業(yè)務等,打造AI全產業(yè)鏈布局,“被全網(wǎng)群嘲”的投資人孫正義又重奪日本首富,一時之間又成了互聯(lián)網(wǎng)上最勵志最強的投資人。

圖源:網(wǎng)絡

但孫正義只會打臉那些吹捧他的人。近期軟銀出售英偉達股票:套現(xiàn)約58.3億美元,出售T-Mobile股票:套現(xiàn)約92億美元,抵押Arm股份:將其持有的芯片設計公司作為股份擔保,將保證資金貸款額度擴大至200億美元。

眾所周知的是,軟銀曾于2019年以36億美元清倉全部英偉達持股,后在2020年重新買入,直至此次最新拋售。此前的拋售已成為投資圈的警示案例:若軟銀集團當時保留那些原始股份,其價值如今將超過1500億美元。

很多人關注的重點只是孫正義沒有拿住英偉達,但背后更為重要的原因是當時軟銀的重點是在自動駕駛和人工智能投資上面,在2019年孫正義顯然不認為英偉達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股,為了其他更有潛力的投資而舍棄已經成熟的布局,是他經常做的事。

雖然事后他曾在2020年醞釀并撮合ARM與英偉達合并,交易價格達到400億美元。只是這一嘗試沒有得到監(jiān)管批準,孫正義再次與英偉達失之交臂。

SoftBank deal with Vision Fund values Arm at $64bn ahead of IPO

圖源:網(wǎng)絡

不難看出孫正義投資更多是偏財務視角,往往從業(yè)績潛力市場空間出發(fā),而非價值投資的角度。上一次如此,這一次亦是如此,估值只有5000億美元的OpenAI顯然是被低估的,所以應該轉移陣地重倉OpenAI。正因為孫正義這樣的投資風格,所以經常出現(xiàn)要么買錯公司,要么投資過早或過晚的問題。所以,重倉OpenAI屬于哪一種呢?

孫正義全力押注OpenAI上市

總的來看,目前OpenAI更像是在早期,而非能夠產生應用收入爆炸的階段。

“有人說我患上了DeepSeek焦慮癥,在AI上花錢太多了! 孫正義不止一次公開表示,未來十年AI至少影響全球GDP的5%到10%!叭绻貓笫敲磕9萬億到18萬億美元規(guī)模,為什么要省錢?競爭越來越激烈,必須沖到前面,必須勇敢,必須全押!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被問及出售英偉達股票的時機時,軟銀集團首席財務官(CFO)后藤芳光(Yoshimitsu Goto)表示,公司需要流動資金來履行對OpenAI的投資承諾。他表示:“今年我們對OpenAI的投資規(guī)模龐大,需投入超過300億美元,為此我們必須變現(xiàn)部分現(xiàn)有資產!

圖源:網(wǎng)絡

但真的只是換重倉股這么簡單嗎?會不會就是對英偉達未來估值看空,擔憂AI泡沫崩塌更加集中在頭部?目前看起來,更像是一種“提前跑路”的信號。

無獨有偶,華爾街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周五公布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的持倉報告。報告顯示,橋水在三季度大幅減持芯片巨頭英偉達,減持比例近三分之二,橋水還減持了過半的Alphabet股票、約9.6%的亞馬遜股票、超35%的微軟股票。在給投資者的一份報告中,橋水首席投資官Karen Karniol-Tambour等人警告稱,當前的市場穩(wěn)定性正面臨越來越高風險。

至于清倉英偉達是否涉及估值方面的判斷,后藤芳光拒絕予以置評,僅表示調整資產配置是投資公司的宿命。

孫正義當然不會說出看空英偉達的話來,但是好事者已經嗅到一些不好的信號。

上周,軟銀還公布了一項“1拆4”的股票分拆計劃,將于2026年1月1日正式生效;仡櫄v史,自21世紀以來,軟銀的每次拆股都伴隨著全球市場的大幅動蕩。

2000年6月拆股(1:3):互聯(lián)網(wǎng)泡沫破滅。

2006年1月拆股(1:3):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

2019年6月拆股(1:2):2020年初疫情爆發(fā)引發(fā)全球大跌。

那么這次拆股又會帶來什么樣的驚濤海浪呢?這并非是危言聳聽,債券市場似乎已經嗅到危險,軟銀近期發(fā)行的債券利率已超過8%,這表明債券投資者要求更高的風險溢價。大衛(wèi)吉布森表示:“但股票市場似乎忽視了這一潛在的、未被資金完全覆蓋的風險!

而軟銀對于OpenAI的信賴可能超出以往任何一家公司:在對OpenAI的投資回報中,有80億美元收益,軟銀還未真金白銀地出資,僅憑一紙承諾,就計入了利潤。

華爾街分析師指出,軟銀對外承諾的投資總額與實際可用資金之間,可能存在高達545億美元的缺口,存在過度承諾的風險。

在最新的財報中,OpenAI被提及次數(shù)為100次,相較之下,英偉達被提及次數(shù)僅有14次。

圖源:網(wǎng)絡

抓住OpenAI軟銀就能上岸,無懼泡沫風險嗎?恐怕也很難。

OpenAI高管在一次公開場合中提及“算力投資可能需要尋求政府擔!薄R皇て鹎永,美國科技股集體重挫,六大科技巨頭一夜蒸發(fā)超4000億美元。

“美國股市面臨嚴重下跌風險,未來6個月至2年可能出現(xiàn)急劇修正!比A爾街的旗幟人物、摩根大通CEO Jamie Dimon此前表示,人工智能引發(fā)的資產價格上漲是“令人擔憂的問題,市面上有很多資產看起來正在進入泡沫區(qū)域!

今年10月,OpenAI CEO Sam Altman也罕見表態(tài),稱AI領域的某些部分確實存在泡沫,一些“愚蠢”的初創(chuàng)公司也能輕易獲得大筆資金。

有機構測算稱,OpenAI 2025年預計虧損超50億美元,如果按其披露的1.4萬億美元基建投入承諾,未來幾年總燒錢規(guī);蚋哌_1000億美元以上。即便有微軟等巨頭加持,持續(xù)的巨額現(xiàn)金消耗給公司帶來極大壓力。市場普遍擔心,芯片稀缺等硬件瓶頸下,AI訓練成本只會越來越高。一旦投資人信心動搖,容易引發(fā)“技術泡沫破滅”連鎖反應。

眼下,OpenAI無力解決這種資金問題,只能采取“循環(huán)交易”的模式來撐住整個市場。比如,微軟向OpenAI投資約130億美元的同時,指定自家Azure為OpenAI獨家云提供商。

圖源:網(wǎng)絡

再比如,英偉達今年同意最多向OpenAI投資1000億美元,用于共建大型數(shù)據(jù)中心,而OpenAI承諾采購數(shù)百萬片英偉達GPU來填滿這些機架。再看甲骨文,它既是OpenAI的早期投資方,又于今年簽訂協(xié)議,將在未來五年向OpenAI提供價值3000億美元的云服務。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將這種現(xiàn)象比作“自我吞噬的銜尾蛇”:“表面上是銷售產生的收入,實際上只是同一筆資金在各家公司之間循環(huán)流動!

紅杉合伙人David Cahn說的更為直白:如果一個公司只能活在“無限融資”的環(huán)境里,那它本身就是錯的。對應到當下,他對“10 天做到 200 萬 ARR”“連環(huán)融資、估值翻三倍”這種故事,既不盲目追捧,也非常警惕:過多的錢,會讓創(chuàng)始人和團隊誤以為自己已經贏了,而真正難的,是在動能消失以后還能活下來。

OpenAI能上市成功嗎?或許大概率可以,但對OpenAI最大的問題并不是海量資金,而是缺少巨量的電力支持。

2028年,僅美國數(shù)據(jù)中心就需要57吉瓦的電力,而公用事業(yè)公司屆時最多只能提供21吉瓦,存在36吉瓦的巨大缺口。除了電力,還包括土地、水資源、光纖網(wǎng)絡,甚至是變壓器等電網(wǎng)關鍵設備的產能。

這些物理瓶頸無法僅通過金融手段解決。循環(huán)交易制造了“需求無限”的幻象,卻可能在“供給有限”的現(xiàn)實面前碰壁。

寫在最后

從歷史來看,每一輪科技泡沫表現(xiàn)并不完全相同,且泡沫破裂并不意味著科技革命失敗,典型的就是2000年初的互聯(lián)網(wǎng)泡沫,投資上的巨大損失并不等于科技革命失敗。而且互聯(lián)網(wǎng)革命在短暫低潮后,又迅速開始推廣起來。

所以當下深度參與AI的行業(yè)內人士,更喜歡把“不投資的風險遠大于投資的風險”這句話掛在嘴邊,誰都不想在指數(shù)級革命背景下被對手完全甩開。

能笑到最后大概率不會是“賣石油—芯片”的企業(yè),用算力造產品的,才有機會在泡沫里笑到最后。 

參考資料:

十萬億美元的AI泡沫 來源:晚點LatePost

軟銀清倉英偉達,套現(xiàn)58億美元 來源:財富FORTUNE

孫正義套現(xiàn)押注OpenAI 來源:每經頭條

       原文標題 : 孫正義重奪日本首富后清倉英偉達,釋放了AI泡沫破裂信號?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人工智能 獵頭職位 更多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wǎng)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