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距離你家門口還有多遠?
最近谷歌中國開始新一輪的PR,其中一項是在知乎發(fā)起品牌提問,內容是“哪件事讓你開始相信AI就在身邊”。拋開這個問題中谷歌想對“猜畫小歌”一類項目的宣傳不說,“讓用戶相信AI就在身邊”這件事,其實是很多科技企業(yè)2018年to do list上的重要一項。他們用各種堪比科幻大片的VR解釋自己的新產品、推出各種與人臉識別和語音識別相關的H5/小程序、把智能二字塞入各種功能……說到底就是像告訴用戶們,這次我沒吹牛X,AI真的來了。
可在另一方面呢,巨頭們又高呼起產業(yè)AI、產業(yè)互聯(lián)網(wǎng)等等賦能B端的口號,把技術能力輸送到工廠、農田、銀行之中。人們疾呼著,中國企業(yè)的toB時代終于到來了,技術升級正在改變一切。
讓用戶見到AI和讓產業(yè)用上AI,可以說是去年一年科技企業(yè)的兩件大事。這兩件事情其實是兩個有部分相交的圓,其中有重疊的地方:普通人會看到街上的無人零售店、會在銀行刷臉辦業(yè)務,這些都是經由產業(yè)AI傳遞給消費市場的。但其中更多的是不重疊的地方:用戶們永遠不會知道手機地圖給出的導航路線背后有多少計算,而對于他們所期待的神奇機器人,沒準是像索菲婭一樣的假AI網(wǎng)紅。
那么究竟有沒有一種路徑,讓消費市場與AI不再以產業(yè)為媒介從邊緣相融,而是讓普通人也篤定地知道,這就是我身邊的AI、是我使用的AI?
成為身邊的AI,硬件一定是最好的選擇
可對于科技巨頭們來說,沖擊AI消費級市場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了。
一般來說,通往AI消費級市場有兩種途徑,軟件和硬件。
從軟件市場來說,讓消費者感受到AI不是什么難事,但讓消費者感受到AI之后所帶來的意義就很難說了。例如美圖秀秀、天天P圖這些主打拍照的App,或是快手、抖音這類短視頻App,以及搜索引擎、資訊信息流等等,無一不應用上了AI技術。
但對于軟件市場來說,AI技術雖然稱得上一劑重要的調味品,卻也僅僅只能綜合提升用戶體驗而已。何況市面上幾乎沒有哪些軟件能做到僅僅依靠AI特性實現(xiàn)收費,大多數(shù)還是通過用戶流量進一步撬動收益。就算是因主打神經風格遷移火起來的prisma,也僅僅只能作為一款工具類產品而存在,在存量市場中苦苦掙扎。
但在消費級硬件上,可做的文章就多得多了。很多新興硬件,本質上就是一種技術的集成,例如運動手環(huán)、藍牙耳機以及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復活的VR眼鏡。而且相比軟件,硬件產品本身擁有更強的收益支持。
在去年,智能音箱的出現(xiàn)算是AI消費級硬件的一個典型。雖然目前智能音箱還面臨著無序低價競爭、水平參差不一、配套功能缺失等問題,但好歹是憑借自然語言處理一項AI技術,打開了一塊不小的增量市場,暫時獲得了勝利。
如果說智能音箱在讓技術觸碰消費市場這件事上獲得了成功,那么下一款消費級AI硬件會是什么?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1 阿里首位程序員,“掃地僧”多隆已離職
- 2 先進算力新選擇 | 2025華為算力場景發(fā)布會暨北京xPN伙伴大會成功舉辦
- 3 宇樹機器人撞人事件的深度剖析:六維力傳感器如何成為人機安全的關鍵屏障
- 4 清華跑出具身智能獨角獸:給機器人安上眼睛和大腦,融資近20億
- 5 特朗普要求英特爾首位華人 CEO 辭職
- 6 踢館大廠和微軟,剖析WPS靈犀的AI實用主義
- 7 騰訊 Q2 財報亮眼:AI 已成第二增長曲線
- 8 谷歌吹響AI沖鋒號,AI還有哪些機會
- 9 蘋果把身家押在Siri上:一場輸不起的自我革命
- 10 共探合作新機遇!江門市新會區(qū)(深圳)“AI + 機器人” 產業(yè)對接會成功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