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神經網絡,正在照亮智能計算的未來
芯片的結構由不同的層組成,分別在光納米電路中的不同通道上傳輸光。
(分子光學神經元電路)
研究人員使用了兩種不同的機器學習算法,分別是小規(guī)模的監(jiān)督學習和無監(jiān)督學習,以光脈沖的形式向后“提供”信息,以此測試全光學神經突觸系統(tǒng)能否根據給定的光識別出具體的模式。
目前,研究人員已經利用該技術成功實現了光學模式識別,并展現了光子神經網絡的可擴展性。
在此,我們可以簡單總結一下這種新光學神經網絡硬件的特殊之處:
首先,它解決了前輩們沒能解決的問題——光學計算在識別準確率、可編程性、微型化上的缺陷——讓光學計算在計算機硬件領域的潛力帶來了新的前景。
(正在開發(fā)的光學微芯片大約只有一分錢大小)
另外,該硬件的計算方式和大腦中神經元突觸的信息傳遞高度相似,不僅使得信息(數據)得以在人工神經網絡中傳輸,還能夠進行有效的處理和存儲。以更類似于大腦的方式處理信息,這有助于開發(fā)更高性能的算法,進而幫助智能機器更好地完成現實世界的任務。
而且,該系統(tǒng)只在光下工作,使它充分發(fā)揮了光學計算的優(yōu)勢,處理數據的速度要快很多倍,更適合用于一些大規(guī)模數據的神經網絡,比如醫(yī)學診斷模型等。并且更加節(jié)省能耗。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有人認為,如果高能效的可擴展光子神經芯片最終出現,這一團隊的研究絕對算是開山之作了吧。
當然,想要讓可擴展光子神經網絡系統(tǒng)在現實中應用,還需要做許多后續(xù)工作。
最首要的,就是增加人工神經元和突觸的數量,以及神經網絡的深度,以便進一步接近和適應真實的大規(guī)模計算應用場景。
另外,芯片的制造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對此,?巳卮髮W的戴維·賴特教授表示,將使用硅技術來生產光學納米芯片。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系統(tǒng)中極為關鍵的相變材料,其結晶速度會吸收并減慢光速,從而限制神經元被激發(fā)的最大速率,對于光的交叉耦合帶來一定的復雜影響。因此,每一次注入該系統(tǒng)的總光學功率都需要進行仔細校準,以保證材料對輸入信號的響應完全符合預期。
不管怎么說,盡管光學計算硬件仍然在實現層面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和困難,規(guī)模化應用也沒有明確的時間表。但或多或少讓我們看到了更多有趣可行的計算方式,未來世界的算力資源依舊是充沛和值得期待的。
隨著智能基建的一步步添磚加瓦,光學計算必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文 | 腦極體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