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互聯網應用軟件衰落記:屬于超級APP的時代過去了?

2022-10-31 15:18
新眸
關注

作者|鹿堯

編輯|桑明強

“11年里更新了108個版本,安裝包從457KB飆升到257MB,中間相差了575倍!鼻岸螘r間,有博主拆解安裝包時發(fā)現,相較1.0版本微信安裝包的199個文件數,現在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1.26萬。日益臃腫的微信也一直被外界吐槽:實際上90%左右的更新都用不到。

從小而美的IM產品,到日活超過11億的國民應用,現在的微信囊括了更多生態(tài),也因此聚合了更多功能,包括但不局限于充值、購物、理財、打車、買票、刷視頻、小程序。反倒是最核心的聊天功能,占用空間最小,除非你存儲了大量圖文。

時間回到去年,微信10周年公開課上,面對同樣的質疑聲,張小龍依然表示:“微信還是一款小而美的產品,它和十年前幾乎一樣簡單!弊鳛椴实,官方在會上透露團隊正在研發(fā)輸入法,這個產品也在前不久發(fā)布,但安裝后能占用650mb存儲的微信鍵盤,比其他同類產品大出2-5倍,因此有網友調侃,里面可能壓縮了一個《魔獸3》。

微信并不是個例,以iOS客戶端安裝包為例,QQ超過680M,抖音接近400M,淘寶京東也接近300M,安裝運行后更是動輒好幾個G;ヂ摼W的產品經理們似乎摸透了虹吸效應,他們深諳功能疊加大法,以至于馬斯克在去年給推特全員上課的時候,都揚言要學微信做包羅萬象的超級App。

但這些功能的優(yōu)化和增加,用戶真的需要嗎?未必。

比如,大到像淘寶內嵌各種小游戲、QQ里拆出個虛幻4引擎、百度App試水好幾年電商生意、支付寶囊括了所有生活服務、美團的主頁居然在推薦看小說;小到一個聽音樂的App,能直播、看小視頻、購物,還能設動態(tài)壁紙和點外賣,就算玩羊了個羊,為了獲得道具也得看各種廣告。

雖然它們的目的可能是為了引流、留存率和廣告費,但不妨礙我們認識到:這些零七八碎的功能的陡增,并沒有帶來更多的用戶和高活躍度,有的APP甚至因此走上了不歸路。

按照喬布斯的理解,好的產品應該是走在科技與人文的交叉路口,但到了國內,產品經理們并沒有從這套法則里找到邊界,反倒變成了:越小的產品差異越大,越大的東西共性越多。相較于重開一款垂直產品,基于原有的應用土壤,注入更多板塊和可能性,做大、做全成為一款超級軟件,莫名成了所有玩家的商業(yè)共識。

在這樣一個功能不再稀缺的年代,鮮明的獨立產品反而成了罕物,硅谷的SaaS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到了國內,大家的解法是做生態(tài),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比如大公司把小企業(yè)的精細化原創(chuàng),通過制定標準開放接口聯動在一起,小程序也是同樣的道理。但這種做法也帶來了新的問題:誰來牽頭,又憑什么是你牽頭?

01一個產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成為一個垃圾

時間倒退到2007年,喬布斯推出了第一代iPhone,當時的他并不想在智能手機上安裝應用,而是把手機看作是云服務的終端,通過瀏覽器搜索來訪問網站,因為當時的手機在計算、續(xù)航、存儲等能力上表現都很差。但事與愿違,第二年他發(fā)現訪問網頁的網速太慢了,同年就發(fā)布了Appstore,此時的蘋果開始著手打造應用生態(tài)。

三年后《連線》在一篇文章《Web已死,Internet永生》指出,“過去幾年里數字領域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從開放的互聯網向半封閉的網絡平臺過渡。”這些平臺為智能手機帶來了各種App,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使用App,后者提供的服務讓用戶不再關注搜索本身,而是獲取。

當時這篇文章認為:App正取代Web,蘋果的“iTunes+App”模式讓互聯網迎來了新的時代。事實也的確如此,作為移動互聯網爆發(fā)的節(jié)點,2010年除了誕生iPhone 4,之后的App市場也迎來了數量和體積上的雙重爆發(fā)。

這一年,移動社交軟件Kik的出現顛覆了短信,上線15天用戶就突破100萬,消息傳到大洋彼岸的中國,旋即激起了蝴蝶效應。于是,在微信出現的時候,市面上除了米聊、飛信、易信、旺信,還有速聊、友信等IM玩家參與了這場“千信大戰(zhàn)”。

在微信問世的前兩個月,張小龍在飯否上發(fā)了很多產品思考的動態(tài),其中就包括那句著名的“一個產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成為一個垃圾。”即使不具備先發(fā)優(yōu)勢,騰訊的入局依然不容小覷,米聊上線時,雷軍還說“如果騰訊進這個領域,米聊成功的概率就會降低!苯Y果一語成讖。

1.0版本的微信,功能很是單一,在當時并沒有激起多大的水花,直到搖一搖、漂流瓶等功能上線,加上流量從PC向移動端轉移,以及QQ的戰(zhàn)略讓位等原因,簡潔明了的功能滿足了人們的使用需求,用戶開始出現偏移。截至2013年11月,微信注冊用戶量突破6億,成為亞洲地區(qū)最大的IM軟件。

彼時智能手機剛剛普及,以騰訊、阿里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們瞄準了手機移動客戶端,各自開始圈地、搶占入口,阿里力推手機淘寶、騰訊擴展微信支付生態(tài)圈、360強化在移動端應用的投資與戰(zhàn)略布局,大廠們都忙著調整架構,一時間好不熱鬧。

“看見微信我很緊張。”某次IT領袖峰會上,馬云對馬化騰說到,在此之前,阿里有商業(yè)鏈、騰訊占據用戶社交、百度圈住流量,隨著BAT三家分晉的邊界被打破,智能手機的高頻讓他們對彼此的領地虎視眈眈。

據相關媒體報道,2013年的時候,阿里巴巴內部移動互聯網的開發(fā)產品已達近30個,除了旺信、來往、手淘、支付寶外,O2O等本地生活類移動應用也在重點開發(fā)計劃中。除了入股新浪微博,阿里還相繼投了陌陌、快的等企業(yè),并斥資8000萬美元收購移動應用服務平臺友盟,補齊社交與移動短板。

但即便如此,正如當時的負責人曾鳴表示:阿里還沒有找到可以統(tǒng)一的移動用戶平臺。意味著在一段時間內,阿里巴巴的移動產品仍是分化功能,不同產品之間具備的功能差異,讓它們單點出擊。

在這個階段,玩家們意識到,App之間跳轉的成本,要比Web時代的超鏈接高多了。移動互聯網雖然能讓產品聚合更多的深度信息,但彼此間的高墻也在被重新構建:阿里系應用對微信進行了全套屏蔽,微信也對淘寶的推廣鏈接進行了封殺,目光放到國外,蘋果和Facebook用更為封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在商業(yè)上如魚得水,后者由此建立起以用戶注意力換取廣告的盈利模式,依賴開放原則的Google則日漸式微。

All in one和Best of breed在天平兩端,市場和玩家都更傾向后者。

彼時國內的大部分主流App的安裝包體積雖然從kb升到mb,但也都控制在5MB以內,手機內存空間基本維持在16-32G左右,一般人根本就用不完。這也意味著,那時的App大多個性鮮明,產品內部功能統(tǒng)一,平臺內幾乎不存在非必要功能,也沒有相互喚醒、后臺活躍的需求,更沒有不合理的文件存儲機制。

1  2  3  下一頁>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