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L2智駕年終亂斗,沒有絕對贏家

2025-11-25 18:14
路咖汽車
關注

從2025年11月開始,汽車安全會加速發(fā)生變化。

這不僅關于已知并被廣泛討論的,2026年將實施的電池新國標,也不止是OTA從2025年上半年開始加強管理。從眾多細節(jié)和集體發(fā)聲不難看出,這一次廣州車展之前,動力電池的后續(xù)發(fā)展又有新結論。而另外,除了監(jiān)管要求之外,還有如小米等企業(yè)的行為,帶動出行業(yè)競爭規(guī)則的又一輪形成。

前者,是11月18日,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yè)協(xié)會發(fā)布了通知,關鍵信息為,動力電池企業(yè)需要將協(xié)會所披露的平均成本作為報價的重要參考,不要突破成本紅線低價傾銷。

后者,是2025廣州車展,隨著小米發(fā)布HAD增強版輔助駕駛系統(tǒng),汽車行業(yè)在L2級智駕輔助上的格局已經基本確定,車企自研的風口已經基本結束。這之中,還包含著大卓的解散,毫末智行的倒下。

總之,2026年的汽車市場新格局已經定了。對于任何一家車企來說,只靠膽子大、搶跑快,不能繼續(xù)支持銷量的擴張。

智駕的風口,在L3之前走到盡頭

L2級智駕輔助的風口,如今已經到了肉眼可見的盡頭。

原因在于,技術路線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雖然還在營銷端有著端到端、VLA、世界模型之間的爭斗,但目前其實已經大道相通,更多是排列組合之間的事情。

這屆車展,小米HAD增強版的發(fā)布,在公開的采訪信息中,已經公開了技術路徑的選擇。即將推送的1.11版本,是端到端+強化學習+世界模型的產物。而小米陳龍則表示,認為VLA中的L,大語言模型是未來終局的選擇。

簡單來說,目前小米HAD增強版從技術路徑上,是端到端模型,不斷地在世界模型生成數據中進行強化訓練。對于做對的行為,進行獎勵,對于做錯的行為,進行處罰,最終謀求AI主動的意識誕生,學會學習。

同時,特征點還在于,小米正在重新搭建一整套的數據體系,而不是利用互聯網公開數據進行訓練。這個邏輯也很好理解,馬斯克有同樣的思維,也說過同樣的話。所以,才有了馬斯克自己搞AI,推進萬卡中心,并直接逼出了Grok的快速誕生。

很明顯,如今的小米正嘗試通過更多的企業(yè)行為,來打破很多人“小米只是好看”的固有認識。比如,最近釋放了各種技術專利,隨著目前的HAD增強版迭代,它會對開啟智駕輔助之后容易走錯路,容易畫龍等等行為進行優(yōu)化,而且進一步提升關于安全的效率。

總之,你可以將最新一輪它的OTA理解為,先基于端到端的成熟來優(yōu)化此前HAD的各種不足。而后續(xù),隨著VLA和世界模型的更多應用,再形成技術優(yōu)勢。另外,和華為的選擇不同,小米認為VLA和世界模型之間可以共存,并不沖突,華為則選擇用WEWA(世界模型)架構來作為未來的技術主線。

而小米選擇VLA的邏輯其實也不難理解,這項技術不止是智駕輔助和自動駕駛方面可以使用,更可以在智能家居、具身機器人等方面進行落地應用,最終大幅度的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

縱觀目前的各家車企,技術路線基本達成了一致。

理想主推VLA,很多高價值數據在世界模型上進行訓練后反哺;小鵬在2025年上半年推出VLA不久后,優(yōu)化了技術路徑,即盡量省去中間L環(huán)節(jié)的轉譯,其實目前也是深度的轉向了世界模型。

蔚來,一直以來主推世界模型,不過要在后續(xù)的很多OTA中才能驗證,它的技術路線究竟是云端主導還是車端主導。除了幾家頭部新勢力之外,目前崛起的Momenta和地平線,它們短期內是繼續(xù)深耕端到端,此前也都公布了后續(xù)的世界模型計劃。

總之,好消息是,隨著端到端模型的初步成熟,后續(xù)又都選擇了世界模型作為模擬仿真的重要一環(huán),消費者的輔助駕駛安全會有很明顯的提升。而在L3沒有來到之前,其實是難以很明確的評判誰的技術應用更加優(yōu)秀。所以,這也直接造成了L2級智駕風口的結束,以及此前很多獨角獸企業(yè)的消失。

電池安全也嚴管,直接扼制新一輪價格戰(zhàn)

之,從新一輪的輔助駕駛技術推送來看,不論是主推世界模型、主推VLA或者是深耕端到端,其實都取得了很好的技術應用表現。

車輛會盡可能安全的超越慢車,司機的城區(qū)接管率和接管意愿都在明顯降低,系統(tǒng)走錯路的概率有了明顯降低。而隨著華為車BU在廣州車展前宣布的ADS Pro會迎來城區(qū)NCA的推送,華為最新的艙內激光雷達版本智駕輔助,會讓15萬元左右的車型帶有城區(qū)領航功能。

那么,所謂的L2級智駕輔助風口期,也就基本結束。因為,蛋糕就這么大,如果拿不到足夠的上車訂單,就只能終止。截至目前,蔚小理三家均擁抱自研,吉利系擁抱自研,比亞迪擁抱Momenta和自研,長安擁抱華為和自研,長城擁抱元戎啟行,奇瑞同時擁抱地平線和Momenta,一眾的合資大廠如寶馬、奔馳、豐田、通用汽車、日產汽車等也都定點了Momenta。

那么,除了上述的主流品牌之外,更多的車企能夠獲得裝機量也都是有限。于是,毫末、大卓、零束,這些由長城汽車、奇瑞汽車、上汽所內部孵化的企業(yè),也就很容易按下暫停鍵。

除了智能駕駛輔助之外,動力電池也開始變成一個新的變局點。

動力電池行業(yè)目前的分化較大,近期集中出現了,三元鋰還是磷酸鐵鋰更安全,動力電池低價賣,高端動力電池被哄搶共三件事。

而這些方面,正在被明顯加強監(jiān)管。關于三元鋰電池還是磷酸鐵鋰電池更安全,在車展期間已經有了定論,多家車企在群訪過程中的回答都是“二者各有利弊,都可以很安全”。而在相關沙龍中的觀點則為,兩者都不完美,也都不是絕對安全,中國必須雙路線并行。真正決定安全的,是系統(tǒng)工程,從隔熱、煙道、結構、防拉弧、再到BMS,而不止材料本身。

除此之外,管控動力電池不能低價傾銷也已經成為新的課題。

先是今年年中開始的,車輛技術一致性摸底。再是,車展之前的協(xié)會通知,接下來將是對動力電池報價合理性的管控。實際上相關很多方案,早從2023年就開始由多部門開始牽頭草擬,所以目前集中來到了落地實施期。

而對價格的監(jiān)管,也將側面對后續(xù)的價格戰(zhàn)、降價潮等方面,引發(fā)正向的引導。

至于“搶電池”的相關話題,是目前寧德時代的高鎳電池供不應求。主因是,隨著2025年后半年各家車廠所推出的30萬元以上高端車型獲得了銷量上的成功,所以引發(fā)了供需關系的轉變。

當然,這種現象偏向于偶發(fā),但折射出了另一個現象。很多新車的銷量都形成了頭部聚集效應,所以,很多人在下定之后的提車等待現象也是愈發(fā)明顯。比如,近期理想汽車官宣,12月將加大欣旺達電池的供應,減少提車等待期,就引發(fā)了很多的討論。

不過,總體而言,這是拉動供應鏈條全面成長的好事,有利于拉動更多動力電池供應商的成長。但前提是,理想能夠完成用戶原本認知的適應性改變。

寫在最后

那么,從上述的一系列轉變,其實不難看出,新的局面已經形成。

如果在2026年里,還無法給出好的智駕輔助技術上車,尤其是城區(qū)輔助駕駛系統(tǒng),那其實面對的會是此消彼長的被蠶食局面。而動力電池方面,隨著價格和技術雙重被管控,車價的下探趨勢也有了緩解的預期。

留下的局面也很清晰,一切已經不只是明面上的新國標那么簡單,車企需要搞定整個一輪的新技術應用。

換言之,堆料模式可能在2026年慢慢失效。

作者丨黃強

       原文標題 : L2智駕年終亂斗,沒有絕對贏家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人工智能 獵頭職位 更多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