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地利人和,中國智能駕駛迎來出海黃金時代
本文來源:智車科技
長久以來,海外智能駕駛市場一直以博世、大陸等國際零部件巨頭占主導地位。但近些年,這個賽道中出現了一種全新的變量,中國本土玩家正在全面崛起。
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數據再創(chuàng)新高,達到491萬輛,同比增長57.9%;其中乘用車出口414萬輛,同比增長63.7%。
伴隨著中國汽車品牌出海,國內汽車供應鏈企業(yè)向海外擴張的方向愈發(fā)清晰,步伐速度也在進一步加快。目前為止,近一年有十余家國內本土企業(yè)已宣布推進中國智駕方案在海外落地。速度更快者,已率先在海外設立「智駕根據地」并取得階段性進展。
例如,智能駕駛企業(yè)知行科技早早在德國布局子公司;億咖通科技分別在瑞典和德國組建了辦公室。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中國汽車智能駕駛出海已勢不可擋,未來3-5年,中國品牌在外部的形象和溢價能力都會大不一樣。
從「打價格戰(zhàn)」到「拼硬實力」
事實上,智能駕駛出海并不是一個嶄新的話題。
早些年的中國汽車及供應鏈出海,主要爆發(fā)于由百度Apollo及小馬智行等中國科技公司引領的L4 Robotaxi 應用熱潮時期,而為數不多的量產級智能駕駛方案則主打低價競爭策略。
今時不同往日,以知行科技為代表的中國智能駕駛企業(yè)已憑硬實力出圈。
基于德國子公司的支持,知行科技的無圖化智能駕駛方案已成功助力某頭部自主車企成功通過歐盟新GSR法規(guī)認證——國內第一家,有效幫助客戶提升海外市場競爭力。
據悉,知行科技在德國本土的子公司定位為其在歐洲的工程技術中心,全面應對來自法規(guī)政策、交通環(huán)境和研發(fā)流程方面的挑戰(zhàn)。一方面幫助中國車企進入歐洲市場,提供法規(guī)認證支持如GSR的認證等服務;一方面為海內外車企提供深度自研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
實際上,不同國家的路況不同,法律法規(guī)和技術標準就不同,用戶駕駛習慣和市場需求也就不同,那么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則應該因地制宜,做好海外市場的本土化工作。這也是中國智能駕駛玩家出海繞不開的難題。
以法律法規(guī)為例。
歐盟針對汽車推出的新GSR法規(guī)主要指的是在2019年頒布的Regulation (EU) 2019/2144號條例,這一法規(guī)旨在提升道路安全水平,包括強制要求車輛配置一些先進的安全功能,如:
智能速度輔助 ISA
緊急制動系統AEB
車道偏離預警系統LDW
更重要的是,自2024年7月起,歐盟所有車輛注冊都必須遵守新的GSR(General Safety Regulation,通用安全法規(guī))。
這項法律法規(guī)的出臺非常具有建設性意義。在德國,有近70%的高速路沒有限速要求,即便限速也普遍高于國內速度,這就對智駕系統的前向碰撞預警、自動緊急制動、緊急轉向輔助等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潛在的行車安全隱患。
此外,中國智能駕駛玩家出海后,必然會涉及大量的數據收集和處理,各國之間關于數據流動的限制也不盡相同,如果杜絕數據隱私的合規(guī)問題也是一大挑戰(zhàn)。
為了保障在歐洲開展業(yè)務的數據合規(guī)化,知行科技已在德國設立了專業(yè)的AI團隊,盡可能在德國本地將數據進行處理后再回傳到國內,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回傳過多無用的數據,又能降低隱私信息泄露的風險。
總而言之,知行科技只是中國智能駕駛出海大軍中的代表,還有眾多車企以及汽車供應鏈玩家正在通過自己的實力在海外扎根,研發(fā)更符合海外市場消費需求的產品。
為什么是中國智能駕駛企業(yè)
縱觀全球汽車行業(yè)發(fā)展歷程,汽車零部件行業(yè)長久以來都被Tier 1巨頭牢牢掌握著話語權。
但是在新興的這一波智能駕駛熱潮,中國創(chuàng)新型科技公司反而跑得最快最遠。海外消費者對于中國汽車品牌的偏好度和接受度也在逐步提高。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智能駕駛出海需要的三要素——市場、產品、時機,全部進入了更成熟的階段。
穩(wěn)定增長的市場
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在國內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汽車行業(yè)的高速發(fā)展之下,2023年中國L2級自動駕駛功能滲透率已經達到了40%,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50%,屆時整體市場規(guī)模有望突破2,000億元。
與此同時,搭載NOA功能的車輛也在過去幾年內開始規(guī)模化和多元化量產,市場上多車型、多功能、多價格區(qū)間的智能駕駛新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消費者的認知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相比之下,海外用戶對智能駕駛的普及程度遠不如國內。雖然有特斯拉時不時引爆相關話題,但海外市場整體仍有許多空白,為中國智能駕駛玩家提供了新的想象力。
麥肯錫機構此前對全球汽車產業(yè)做了預測,2035年之后,全球電動車的滲透率會非常高,而北歐已經實現了超90%的滲透率。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歐洲消費者開始關注和期待智能駕駛技術,未來幾年,我們一定會看到海外車企在越來越多的量產車上增設智能駕駛功能。
優(yōu)質的產品和服務
由于市場過于龐大,如何滿足不同品牌、不同價格區(qū)間、不同市場區(qū)域用戶的智駕差異化需求,是每個智能駕駛企業(yè)都要思考的問題。
經過國內汽車供應鏈企業(yè)玩家多年的共同努力,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一些優(yōu)秀的自主品牌車型以及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在國內市場引起了不錯的反響。
而這些市場現象背后代表的是:基于技術創(chuàng)新帶來的用戶體驗的完善、基于供應鏈發(fā)展帶來的價格下探、基于以人為本理念帶來的用戶服務。
國內繁榮的汽車市場以及多樣化的應用場景進一步反哺了智能駕駛技術的增長。
從功能來看,國內車企已推出無限趨近L3的高階智能駕駛功能,比如近兩年非常熱門的NOA功能。
智能駕駛玩家們通過實際行車過程中收集的長尾場景數據以及用戶需求,利用BEV+Transformer、AI大模型等前沿技術加速本土方案和產品的持續(xù)迭代,進一步優(yōu)化用戶體驗,形成研發(fā)-量產-市場反饋的閉環(huán)。
相比之下,海外除特斯拉外,大多數車型的智能駕駛功能還停留在L2,功能比較單一,用戶體驗也有待提高。
千載難逢的大時代
如前所言,雖然海外市場對于智能駕駛的關注和期待越來越多,但海外老牌的汽車大廠以及傳統Tier1巨頭的智能化轉型速度相對較慢,很難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
而國內標配智能駕駛的新車滲透率已超過40%,并且還在持續(xù)增長。
隨著中國自主車企海外出口量的連年攀升,這也讓不少消費者也開始重新認識中國汽車的技術實力和品牌實力,而不是簡單的價格優(yōu)勢。
根據麥肯錫的調研數據,以年齡偏大的較為傳統和挑剔的歐洲消費者為例,這部分群體對中國自主汽車品牌車型的接受度超過40%;有將近30%的用戶認為中國自主汽車品牌的價格及定位可以與歐洲的主流品牌同等競爭。
可以這么說,中國汽車產業(yè)迎來了百年難得一遇的時機。
如今,已有一批汽車產業(yè)鏈先行者率先抓住這一波浪潮,開始走出國門,代表中國汽車積極布局海外市場。在不久的將來,這支隊伍還會愈發(fā)強健和狀態(tài),煥發(fā)出全新的活力。
免責聲明:
凡本公眾號注明“來源:XXX(非智車科技)”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和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原文標題 : 天時地利人和,中國智能駕駛迎來出海黃金時代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