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投訴
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2025汽車巨頭轉型眾生相:比亞迪主動剎車,吉利靠做減法贏麻了

2025-11-27 16:04
雷科技
關注

轉型一年,成效如何?

一年前的2024年,新能源滲透率突破50%,市場由增量變?yōu)榇媪俊?/p>

市場壓力之下,四大本土車企給出了各自的答案。廣汽的“番禺行動”背水一戰(zhàn);吉利“臺州宣言”進行資產盤整;跑在最前面的比亞迪,反而主動踩下了剎車;而長城的“ONE GWM”,則試圖在復雜的迷宮里找出一條出路。

一年時間,足夠讓口號接受現(xiàn)實的檢驗。

2025年,吉利的“一個吉利”計劃吃到了整合的紅利;而廣汽的“番禺行動”雖提升了內部效率,卻未能阻止銷量同比下滑。比亞迪銷量增速降低,但出海成績創(chuàng)新高;長城基本盤穩(wěn)固,但新能源增長乏力。四家車企的銷量數(shù)據和財報利潤均拉開了肉眼可見的差距。

接下來,電車通就為這四場戰(zhàn)役,做一次簡單復盤。

廣汽“番禺行動”:快流程卻難救慢市場

2024年的廣汽,經歷了上市12年來至暗時刻:營收1068億元,同比降17%;凈利潤驟減81.4%至8.24億元。在這種火燒眉毛的處境下,2024年11月,董事長馮興亞拍板啟動了為期三年的“番禺行動”,目標直指2027年自主品牌占比超60%,銷量沖擊200萬輛。

這場改革的關鍵詞是“效率”。

IMG_256

圖源:廣汽集團

一年后,廣汽交出的成績單確實亮眼:據集團披露數(shù)據,改革后業(yè)務效率提升50% ,研發(fā)周期從26個月縮到18-21個月,市場響應速度提升6倍,成本降低10%+ 。新任總經理閤先慶在車展上放言:“我們最大的轉變是從工程師思維轉向用戶思維。”

 但市場的尺子從來不是企業(yè)自己量的。

2025年第一季度,廣汽銷量37.12萬輛,同比下滑9.42%,開局就吃了個癟。雖然第三季度營收和銷量實現(xiàn)環(huán)比兩連漲,但這是在去年同期低基數(shù)上的反彈,遠談不上逆轉。

被寄予厚望的“啟境”品牌首車要到2026年才能面世,遠水解不了近渴。馮興亞放言“穩(wěn)住合資、做強自主、拓展生態(tài)”,但現(xiàn)實是合資板塊持續(xù)失血,自主板塊埃安增長乏力,昊鉑高端化受阻,傳祺轉型緩慢。

番禺行動的底層邏輯,是引入華為IPD流程,這是一種以客戶需求為導向、跨部門協(xié)同的產品開發(fā)模式。這套方法論在通信行業(yè)成就了華為,但在汽車業(yè)卻遭遇了水土不服,汽車不同于手機,不是流程快就能贏。

廣汽的組織效率確實提升了,但船是否已經停止下沉,還是個未知數(shù)。

吉利“一個吉利”:做減法成了增長王

與廣汽的被動應戰(zhàn)不同,吉利的改革帶著幾分“學霸的自我修養(yǎng)”。

2023年底,李書福發(fā)布《臺州宣言》,明確提出“一個吉利”戰(zhàn)略,將過去多品牌擴張的“做加法”時代,果斷轉向資源整合的“做減法”時代。幾何并入銀河,領克與極氪協(xié)同,路特斯、沃爾沃等豪華品牌獨立發(fā)展但不內耗,主線愈發(fā)清晰。

這場改革的核心是“聚焦”。

IMG_256

圖源:吉利汽車

吉利的做法簡單粗暴:砍掉重復投入,整合研發(fā)資源,統(tǒng)一技術棧。銀河系列成了最大受益者——GEA架構、雷神電混、Flyme Auto智能座艙,這些原本分散在各個品牌的技術資產被集中彈藥猛攻主流市場。

2025年,銀河系列月銷量站穩(wěn)5萬輛,成為10萬—20萬價格帶的“新秦PLUS”。

市場用最直接的投票回應了吉利的整合。星愿精準卡準“代步+智能”場景,配合激進的定價和靈活的金融政策,上市后第三個月就月銷破4萬。這背后是吉利對市場脈搏的精準把握,以及決策鏈條的極度扁平化。

吉利的減法哲學在財務報表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2025年上半年,吉利銷量達140.9萬輛,同比增長47%,市場占有率首次突破10%,僅次于比亞迪和上汽集團。這就是整合的紅利,與比亞迪一樣,吉利堅持“自主可控”路線,自研的龍鷹一號芯片、星睿智算中心、衛(wèi)星通信技術正在構建真正的技術護城河。

你說吉利是摸著比亞迪過河也罷,但這種策略確確實實帶著吉利整體向上,當前,吉利的整合已經完成第一階段,正在進入收獲期。2025年第三季度,吉利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第三季度實現(xiàn)營業(yè)收入892億元,環(huán)比增長15%,同比增長27%,單季收入創(chuàng)歷史新高,這就是“一個吉利”的威力。

比亞迪主動剎車:是遠見還是冒險?

2025年的比亞迪,做出了一個讓行業(yè)意外的決定——主動踩下剎車。王傳福在年初內部會議上明確提出“從追求市占率轉向追求盈利質量”,這意味著過去兩年橫掃市場的激進定價策略告一段落。

這場策略轉向的核心是“收”。

IMG_256

圖源:比亞迪仰望

2025年,王朝與海洋系列各款主力車型不再“分身過多”,SKU配置從紛雜的四五個瞬間濃縮至兩三個核心選項,回歸“精品車”路線。漢L、唐L等高端車型不再追求月銷3萬的爆款指標,而是將價格定在25-30萬區(qū)間,毛利率目標鎖定在25%以上。

但“放慢腳步”不等于停止擴張,而是將力量投向更遠的戰(zhàn)場。

當國內市場從增量轉向存量,比亞迪的重心迅速向海外傾斜。今年前9個月,比亞迪累計出口汽車70.16萬輛,同比激增了132%,已經遠遠超過了2024年全年銷量總和。在泰國、巴西、匈牙利的三座工廠同時投產。與國內“價格屠夫”形象截然不同,ATTO 3(元PLUS海外版)在歐洲售價3.8萬歐元,海豹在澳大利亞賣5.2萬澳元,價格直追大眾ID系列。

不過,過去的高速擴張也掩蓋了管理短板,當增速放緩,問題開始集中爆發(fā)。王傳福的“收帆”本意是修整隊伍,但競爭對手不會給比亞迪喘息之機。吉利銀河的加速擴張、零跑的平替思維、小鵬的智能科技、長城坦克的差異化突圍,都在蠶食比亞迪的基本盤。

“放慢腳步”是一場豪賭,賭的是市場份額的暫時讓渡,能換來品牌溢價與組織健康的長期回報。但2026年的市場不會等待慢變量,比亞迪的收帆期能否順利完成?2026年就能見真章。

長城堅持多品牌戰(zhàn)略,多生兒子好打架?

與吉利果斷做減法不同,長城的“ONEGWM”戰(zhàn)略選擇了一條更復雜的路徑,2023年提出該戰(zhàn)略后,魏建軍試圖將哈弗、歐拉、坦克、魏牌、炮五大品牌的資源進行矩陣式整合,這在執(zhí)行難度上遠高于吉利的品牌歸并。

IMG_256

圖源:長城汽車

然而,現(xiàn)實挑戰(zhàn)擺在眼前。

2024年,長城汽車總銷量123.3萬輛,同比增長0.21%,其中新能源車銷量26.2萬輛,滲透率21.3%,遠低于行業(yè)平均。

2025年前三季度,受哈弗H6混動轉型滯后、歐拉好貓市場競爭加劇影響,總銷量同比下滑約13%,新能源滲透率提升至32%,但仍落后于吉利、廣汽。這種“基本盤穩(wěn)固但新能源增長乏力”的狀態(tài),正是長城改革必須突破的瓶頸。

2025年,長城明顯向高增長賽道傾斜資源。坦克品牌憑借Hi4-T混動技術,在越野市場保持60%以上市占率,成為集團利潤奶牛;哈弗品牌則集中火力攻堅混動化,猛龍、二代大狗Hi4版成為新增長點;歐拉與魏牌則在純電和高端智能賽道尋找差異化定位。

這種動態(tài)資源池模式,雖不似吉利的技術大一統(tǒng),但也避免了平均分配導致的資源稀釋。

長城的路徑證明:對于在細分市場已形成品牌護城河的企業(yè),協(xié)同式整合比一刀切做減法更符合實際。盡管效率低于吉利的聚焦模式,但若能真正跑通矩陣管理,長城的越野+新能源組合仍具有差異化競爭力。

寫在最后

將四家企業(yè)放在一起,2025年的傳統(tǒng)車企轉型呈現(xiàn)出四種截然不同的生存策略:

廣汽的效率革命是內向型的,只要內部跑得夠快,就能追上市場;

吉利的聚焦戰(zhàn)略是外向型的。它首先回答“用戶要什么”,然后才調整內部資源匹配;

比亞迪的“收帆策略”是防守型的。它承認過去擴張過猛,主動選擇收縮戰(zhàn)線、修復利潤;

長城的“多品牌協(xié)同”進入關鍵驗證期。 2026年,哈弗、歐拉、魏牌均有重磅新品推出,若坦克的技術溢價能力能成功平移至其他品牌,“ONE GWM”的價值將得以證明。

站在2025年底,傳統(tǒng)車企轉型已徹底分野,2026年的淘汰賽不會給任何人補考機會。當新勢力已實現(xiàn)盈利,傳統(tǒng)巨頭如果還在轉型中折騰,結局只能是“轉型未半而中道崩殂”。

比亞迪吉利長城廣汽傳統(tǒng)車企

來源:雷科技

本文圖片來自:123RF 正版圖庫       

       原文標題 : 2025汽車巨頭轉型眾生相:比亞迪主動剎車,吉利靠做減法贏麻了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