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投訴
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本田止泄,休靠偏方

2024-08-07 09:45
BusinessCars
關注

眼下的本田止泄迫在眉睫。

比起關閉工廠的輿論風波,對于本田而言或許銷量的潰敗更值得關注。

今年7月份,本田中國的終端汽車銷量為52,567輛,同比大幅下滑41.4%,幾近腰斬;2024年1-7月累計銷量僅為468,473輛,同比下滑24.4%。按照這個趨勢,大概率本田今年要跌破一百萬輛了。

事實上,從2020年本田走到高峰時刻后,其銷量就一直在下滑。2020年本田在中國市場創(chuàng)下162.7萬輛的銷售記錄,隨后三年銷量分別為156.15萬輛、137.31萬輛和123.42萬輛,同比下滑 3.17%、4.93%、13.66%。

中間因素很多,供應鏈、疫情、價格戰(zhàn)等等,但如果橫向對比悉數合資品牌,本田基本處在一個狂瀉的狀態(tài)。而且今年又要下滑四分之一,甚至一百萬輛都要打不住了,這一幕與多年前的福特中國還是有些相似。

2016年,福特在華銷量達到了創(chuàng)紀錄的127萬輛,占到了當年福特全球銷量的近三分之一,甚至超過了同期豐田在華的銷量。

同樣在福特完成屬于他們的高光時刻后,也開始一路走低,2017年銷量為119萬輛,2018年為75萬輛,2019年只剩56萬輛;同比增長率分別為-6%、-37%和-25.3%。

有分析認為,在當時的背景下,各家車企都在研究和推出更適合中國市場的車型,但福特的慢節(jié)奏以及缺乏對中國用戶的研究,導致沒有跟上市場的變化,再疊加各種市場客觀因素,福特可以說是在短短幾年就從巔峰跌到了谷底。

眼下的本田已然出現了福特當年那種跌跌不休的苗頭,止泄迫在眉睫。

技術再牛,也得靠產品

一直以來,本田都扮演著一個技術直男的形象,甚至被很多網友冠以“買發(fā)動機送車”的美名。

在燃油車時代,這種技術認可是來自于產品的,包括紅頭機、V-TECH、多年的經久耐用,是被幾代消費者共同見證過的。這個時期的本田就是最自信的,幾乎所有的工程師都認為,本田的技術無可挑剔。

但市場需求的變化終究是走在了研發(fā)的前面,以前從來都是本田造什么用戶開什么,消費者的選擇空間很小,一旦打開了認知,賣方市場一定會變成買方市場。本田也就是在此時開始跟不上節(jié)奏的。

在去年年底的一次業(yè)績公開會上,本田CEO青山真二把本田汽車銷量近期在中國市場的萎靡歸結為兩點原因——新能源車型的先天乏力和傳統(tǒng)燃油車表現不佳。

“眾所周知,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銷量不斷上升,并且在稅收等多個方面實施了補貼和優(yōu)惠,而本田專注于生產燃油和混動車型,這令我們面臨很多困難。”青山真二說,“而在燃油和混動車型方面,我們同樣在各細分市場的競爭中未能勝出。”

多年來,本田在技術路線的選擇上一直搖擺,從最早的插混、混動兩條腿走路,到后來不得不入局純電,事實上直到今天本田也沒有想好到底要貫徹哪個線路。

在本田這群工程師的眼中,他們的混動技術就是全世界最好的,不理解為什么都在做純電,甚至在中國市場中,落后的PHEV技術都能占得半邊天。

一方面始終想要保持對技術的堅持,一方面又想迎合市場需求打開局面。本田在產品戰(zhàn)略的規(guī)劃上亂作一團。

在曾經的銳·混動還未完全完成所有車型的升級時,本田中間推出過純電e:NP系列,還推出過雅閣e:PHEV,甚至在今年帶來了全新的車型——皓影e:PHEV和皓影e:HEV。

在這些價格昂貴誠意略顯不足的車型中,本田的畫外音顯得有些扎耳。“不是喜歡純電和PHEV嘛,那我也能做啊,很快就能推出市場,你們快買吧。”

雖然有些夸張,但本田在產品態(tài)度上確實有些擺爛的意思,雅閣e:PHEV為例,2024年5月的銷量僅為395輛,6月好了點也只有650輛,而e:NP系列更是只有兩位數。高居不下的價格絕對是賣不出去的重大因素。

事實上,早在2013年時任本田中國的本部長倉石誠司就為之后本田在華的發(fā)展指出了一條清晰的路徑。十年前的本田就已經在思考未來的轉型之路了。

2013年上市的9代雅閣首搭i-MMD,油耗比同期豐田凱美瑞混動版低,加速能力也強。i-MMD被本田認為是“通向電車之路”的技術,精髓在于架構高度電氣化。而且這個架構擴展性強,加個電池即為插電混動,去掉發(fā)動機就是純電,甚至可兼容氫燃料電池車型。

在倉石誠司看來,混合動力和純電動車型的本地化研發(fā)和生產才代表著未來;旌蟿恿夹g是面向未來最有效、最現實的環(huán)保技術。

“混合動力技術如何在中國普及是我們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如何以最合理的價格提供給中國的消費者。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我們首先應該將一些混合動力技術的核心零部件——電池、電機等實現國內生產。如果我們僅把電池、電機等直接從國外引進的話,那就談不上本地化”,倉石誠司曾表示。

很顯然,在無可挑剔的技術面前,本田在中國的動作還是慢了一些。

新能源劍走偏鋒

客觀來說,青山真二在去年的年度業(yè)績公開會上就有意無意地點出了中國市場在補貼優(yōu)惠層面的地方保護。畢竟在鼓勵插混和純電的大環(huán)境下,主推混動的本田包括豐田在內的一系列日本企業(yè)基本上屬于背道而馳了。

或者說,如果日本工業(yè)把賭注壓在了純電或者插混上,再加上日本在混動上的技術壟斷,中國為了彎道超車甚至不排除走一條特殊能源的技術路線。

這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中國汽車工業(yè)的崛起很難被某一家某一國的企業(yè)所阻擋。他們要做的就是盡量不被變革浪潮所淹沒,保住份額才是最重要的事。

今年5月份,本田再次明確表示,到2040年計劃實現純電動車和燃料電池汽車全球銷售占比100%的目標并未改變。要著眼于純電動車的普及,從中長期的角度出發(fā)構建強大的純電動車品牌和事業(yè)基石。通過聲勢浩大的口號彰顯決心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外界看待本田的轉型依舊注重于落地。

其中特別指出,面向中國市場,2027年前投放10款純電動車型,到2035年,純電動車銷售比例達到100%。除目前已經推出的e:N系列外,還將通過已發(fā)布新型純電動車“燁”品牌,持續(xù)擴大純電動車產品陣容。

為了新能源產品的落地,本田關閉了兩家在華工廠,把精力更多放在新建的兩家新能源汽車工廠上。在關閉兩家工廠后,本田在中國的汽油車年產能將由原來的149萬輛縮減至120萬輛,依舊還有些富余。

通過關減少約30萬輛。盡管這一數字看似龐大,但本田同時宣布將加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投入,通過建設兩家新的電動車工廠來彌補產能縮減。

全新的燁品牌由中國團隊主導研發(fā),研發(fā)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2歲。甚至本田還破天荒地開放了一些供應鏈系統(tǒng),與幾家中國零部件企業(yè)展開合作。

電池用了寧德時代的,屏幕用了華為的,與航盛開展智能座艙的整合,語音交互則是交給了科大訊飛。從基礎配置層面上,本田此舉算是做出了一個突破,但是想要在價格層面有更大的驚喜,還需要選擇更多的中國供應商。

目前,“燁 S7”純電SUV已經出現在工信部《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yè)及產品公告》(第 385 批)中了,也算是在2024年的這個夏天呼應了一下2013年倉石誠司對于純電和本土化的一些戰(zhàn)略設想。

當然,還未等到“燁”的產品落地,關于這個品牌的名稱以及外觀的討論就早已甚囂塵上,爭議非常多。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對于多年以來在純電市場不聲不響的本田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注: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標題 : 本田止泄,休靠偏方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