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豪賭+擴張難:Robotaxi還是一個好生意嗎?
文:談擎說AI
如今的Robotaxi行業(yè)真是越來越熱鬧了。
特斯拉Robotaxi經過三個月的試運營,按計劃這個月將要正式上線。
與此同時,近些日子,國內自動駕駛企業(yè)們也紛紛發(fā)布了上半年財報,Robotaxi商業(yè)化明顯提速。
像如祺出行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61.7%至16.76億元,其中Robotaxi業(yè)務訂單量漲逾4.7倍,月度活躍用戶量增超七成;
文遠知行二季度營收達到1.27億元,同比增長60.8%,其中Robotaxi營收達到了4590萬元,同比暴漲了836.7%。
種種跡象表明,“買輛車讓它自己去跑滴滴”的時代似乎正在快速逼近?
技術路線之爭:誰會笑到最后?
不過在這商業(yè)化加速落地的同時,無人出租運營卻走在了十字路口,在方向上分化出兩大派系:
一是以Waymo、百度蘿卜快跑為首的傳統(tǒng)“激光雷達+高精地圖”路線;
二是特斯拉的闖進,帶來了很“特斯拉范”的“純視覺+端到端”路線,僅利用攝像頭進行智駕。
二者目前各有優(yōu)劣,現在拼的就是未來成長空間,就好比大模型應當是選擇開源還是閉源,此前行業(yè)一致認為只有閉源模型才有出路,但DeepSeek的出現顛覆了行業(yè)對開源模型的認知。
在科技行業(yè)里,選錯的一方付出的代價勢必會很沉重,弄不好就要從頭開始。
所以這兩條路線未來到底哪一方會勝出?
兩條路線眼下看似針鋒相對,實則更像在同一座“無人運營金字塔”上分頭攀爬:
激光雷達派先把塔尖(安全、合規(guī)、高客單價)焊牢,再向下削成本;純視覺派則先在塔基(低成本、廣覆蓋、低客單價)鋪量,再向上補安全。
誰能先到達金字塔的“腰部拐點”——既足夠便宜又足夠可靠——誰就能把對方的上升空間封死。
短期看,激光雷達派會在監(jiān)管最嚴的一二線城市核心區(qū)守住“高客單價”現金牛,而且激光雷達目前感知能力是要領先純視覺技術的,像在暴雨天氣下,攝像頭因信噪比下降導致的漏檢率,比激光雷達方案整整高出3倍;
中期看,純視覺派用十倍數據量把長尾幻覺壓到監(jiān)管可接受閾值,雖然目前整體安全性不及激光雷達派,一旦技術可行性更進一步,天花板上限會更高。
長期看,如果4D成像毫米波雷達能把成本打到激光雷達的十分之一且分辨率逼近64線,兩條路線將在“腰部”合攏。
最終結果而言,誰能把“絕對安全”這件奢侈品,做成白菜價,誰就能把對手連鍋端。
理論聽起來都很容易,但事實上,真到決策上,很少人愿意去賭,每一家Robotaxi企業(yè)都希望找到更大的確定性來謀發(fā)展。
不過特斯拉似乎已經認準了“純視覺”方案,馬斯克2016年就開始公開支持純視覺路線,如今勢必要一條路走到黑。
前兩天更是與Uber CEO在網上掐架,直呼“傳感器模糊導致風險增加,而不是減少,這就是waymo不能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原因”。
馬斯克確實不是瞎說,一個車既要聽激光雷達的,又要聽攝像頭的,發(fā)生特殊情況,車不是沒可能左右腦互搏,這種情況下確實增加了不少風險。
但是去掉激光雷達吧,純視覺在晚上、以及特殊天氣下確實沒有激光雷達好用,短板非常明顯。
目前整體來講,配備激光雷達有著更高安全性的觀念依然是主流,在中國,高配版的新能源汽車都配有激光雷達,只有低配版智駕的車型才選擇純視覺。
此外,馬斯克之所以這么堅定,既源自于自己對技術的獨特看法,也有著基于特斯拉的優(yōu)勢及成本考量。
特斯拉核心優(yōu)勢在于全球600萬輛車隊規(guī)模,這讓特斯拉能夠通過龐大的車隊每天從真實世界采集巨量視覺數據,并以此不斷訓練、優(yōu)化神經網絡,形成數據閉環(huán),從而持續(xù)學習、迭代,以覆蓋各種罕見的長尾場景。
據了解,特斯拉每天回傳大約1600萬公里的實際道路數據,而Waymo累計10年總公里程才8000萬公里。
同時使用價格更低的攝像頭可以顯著壓低整車造價,從而讓這套解決方案更大規(guī)模推廣。
國內來看,純攝像頭方案的成本最低可控制在 5000 元左右,而攝像頭+激光雷達組合方案的成本仍約 2 萬元,二者價差約 4–5 倍。
而且?guī)缀鯖]有“必須定期更新高精地圖”的硬性要求,根據特斯拉官方口徑,特斯拉車輛把普通導航地圖當作底圖,主要靠端到端神經網絡實時“看圖說話”,省去了周期性采圖、制圖以及更新成本。
面對純視覺的低成本優(yōu)勢,百度的蘿卜快跑有所動搖。
百度創(chuàng)始人李彥宏7月份在季度高管會上,發(fā)表觀點,他過去堅定支持多傳感器的車路協同,如今更看好純視覺。
面對百度高管,他更是直言:蘿卜快跑是在與時間賽跑,要盡快切換到純視覺,才有機會。
之所以動搖,原因可能還是在于成本的誘惑。
不過蘿卜快跑并沒有特斯拉這么大規(guī)模的車輛,即使切換到相同的技術路線仍可能被特斯拉不斷拉大差距。
李彥宏也坦言:“若不能在2026年前將車隊規(guī)模擴至10萬輛級,百度將被特斯拉“甩開代際差距”。
總而言之,關于純視覺與激光雷達融合方案的技術之爭,各個企業(yè)決策者都各執(zhí)己見,至今未成定論,未來還要有很長一段時間要摸索。
不過爭論歸爭論,但商業(yè)化落地不能停,再不加快商業(yè)化發(fā)展,資本市場就該有話要說了。
Robotaxi企業(yè)何時能盈利?
整體講,主流Robotaxi公司基本上都處于虧損狀態(tài)。
Waymo五年了才只有1000輛車,擴展速度非常慢,而且還要靠母公司Alphabet不斷輸血,僅去年,母公司就為其承擔了約20億美元的虧損。
上半年,小馬智行凈虧損為9064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5億元,同比擴大75.07%;
文遠知行上半年凈虧損為7.92億元,同比收窄10%。
說實話,再有錢也頂不住這種燒法。
實現盈利,已經成為了行業(yè)共同目標。
根據高盛今年5月報告,中國一線城市Robotaxi單車毛利將在2026年轉正,經營利潤層面預計2032年實現。
二線城市預計2031年實現盈利;其它城市更晚,預計2034年實現盈利。
與高盛不同的是,部分龍頭企業(yè)定下了近年就將要實現盈利的目標。
去年百度就曾表態(tài),蘿卜快跑2024年底,將在武漢實現收支平衡,在2025年全面進入盈利期。
百度在前些天宣布,截止今年8月,蘿卜快跑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已經完成1400萬單,財報顯示,第二季度蘿卜快跑完成無人駕駛訂單超220萬單,同比增長148%。
百度蘿卜快跑在武漢已經實現實現盈虧平衡,算是半只腳邁入全面盈利的門檻。
如今商業(yè)模式逐步被驗證,接下來就是擴大規(guī)模。
小馬智行CEO彭軍預測,小馬智行將在2028年左右才能實現盈虧平衡。
到時,小馬智行運營規(guī)模將要超過50000輛。
不過如今小馬智行的運營車輛只有500輛,整整差了100倍,要在兩三年內把規(guī)模擴大至此,這并不容易。
目前行業(yè)發(fā)展儼然來到了規(guī)模=盈利階段。
不過規(guī)模擴大的前提是需求擴大。
現在Robotaxi行業(yè)的規(guī)模擴張并非企業(yè)自身能決定的,而是由外部條件主導。
現階段,行業(yè)發(fā)展有著特殊性,需求被人為抑制,地方就業(yè)壓力成為關鍵變量。
規(guī)模能否快速放大,取決于政策何時打開窗口,而非企業(yè)單方面的擴張意愿。
在此階段,企業(yè)應當如何擴張,難道只能等待?
就算企業(yè)樂意,恐怕資本市場那邊不能交代。
中國自動駕駛企業(yè)也沒坐以待斃:出海成為了如今關鍵選擇。
2025年甚至可以說是“無人駕駛出海元年”。
像文遠知行在阿聯酋、沙特、歐洲等地開展試運營階段;
蘿卜快跑則宣布,將在今年年底前把數千輛無人駕駛車輛接入 Uber 的全球出行網絡,雙方首先會在亞洲及中東市場投放蘿卜快跑的第六代無人車……
Robotaxi出海似乎成為中國出口的新名片。
但出海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一是在消費端,世界各地用戶對于無人駕駛出租車的接受程度還是有限的,用戶心智需要培養(yǎng),這又是一個燒錢的項目。
二是出海不意味著企業(yè)市場自主權一定就能提高。無論是采集當地的道路數據、地圖數據,還是后續(xù)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配套,都需要與當地政府合作協同,比如在中東及新加坡,當地政府相對容易合作,但到了歐洲、北美,就沒那么好合作。
所以出海的生意并不好做,充滿著變數,這也是蘿卜快跑等企業(yè)要與世界最大出行平臺Uber合作原因。
Uber成立多年,業(yè)務遍及全球70多個國家、為15000多個城市提供網約車服務。
依托 Uber 的全球網絡,國內自動駕駛公司可以顯著降低溝通與試錯成本,迅速適應各地法規(guī)、路況及用戶偏好,從而降低本地化難度。
此外,Robotaxi 的規(guī)模化投放也是一把“雙刃劍”。
車輛越多,整車、生產、運營等全鏈路成本同步放大。
最新財報把這一點寫得直白:小馬智行 2025Q2 運營費用 為6,470 萬美元,同比飆漲 75%,官方解釋是“量產前置投入 + 第七代 Robotaxi 技術升級帶來的人力支出”。
文遠知行同期營業(yè)成本也水漲船高——9,150 萬元,同比增 70.4%。
另外,未來隨著政策逐步放開,規(guī)模得以擴張,Robotaxi們就一定能實現規(guī)模效益,保證不虧損嗎?
談擎說AI覺得未必。
這一點,或許與網約車搶占出租車市場相似。
規(guī)模的擴大就將面臨著市場的有限。
到時,新一輪的補貼與價格戰(zhàn)也將開始,那時才是真正比拼現金流燃燒的階段。
而且到時會不會有許多后起之秀來趕超?
概率應該很高。
至少滴滴們肯定不會滿足于自身的市場被蠶食。
此前,滴滴為了搶占網約車市場,保持規(guī)模,足足虧損十年才實現穩(wěn)定盈利。
根據天眼查APP顯示,到了2023年,滴滴才實現首次年度盈利。
而且曹操出行、如祺出行網約車企業(yè)也在無人出租運營商不斷發(fā)力,像如祺出行已經投運超過300輛,并計劃未來五年構建萬輛規(guī)模的Robotaxi車隊。
曹操出行發(fā)力較晚,累計里程也已經突破了1.5萬km。
所以未來Robotaxi也不難猜會有一場苦戰(zhàn),到時才是決戰(zhàn)的時候。
如今企業(yè)們說近兩年就能全面盈利會不會說得太早了?
原文標題 : 技術豪賭+擴張難:Robotaxi還是一個好生意嗎?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即日-9.16點擊進入 >> 【限時福利】TE 2025國際物聯網展·深圳站
-
10月23日立即報名>> Works With 開發(fā)者大會深圳站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7月30日- 8月1日 2025全數會工業(yè)芯片與傳感儀表展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普源精電--激光原理應用與測試解決方案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推薦專題
- 1 從技術狂歡到安全合規(guī) :2025上半年自動駕駛融資進入“場景閉環(huán)”新周期
- 2 最嚴輔助駕駛新規(guī),兩部門再劃監(jiān)管、宣傳紅線
- 3 智駕技術戰(zhàn):特斯拉、華為、理想、小鵬和比亞迪,誰才是未來?
- 4 自動駕駛RoboTaxi“闖五關”:混合運營才能扛起商業(yè)化大旗?蘿卜快跑、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特斯拉、Waymo怎么選?
- 5 百度蘿卜快跑:從北大嶼山到香港島:自動駕駛在香港的 “三級跳” 啟示錄
- 6 ADS 4推送在即,華為乾崑憑什么率先奪下L3的“橋頭堡”?
- 7 自動駕駛專利大揭秘:中國憑啥占了全球超四成?百度公司3477件申請量霸氣登頂榜首
- 8 尚界新車16.98萬起!鴻蒙智行“四界”齊發(fā),第二階段拼什么?
- 9 輔助駕駛出海、具身智能落地,稀缺的3D數據從哪里來?
- 10 2025年Q2,全力布局Robotaxi的Uber有哪些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