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汽車CEO不幸躺槍,堪比中國竇娥
最近幾天,大眾汽車CEO迪斯博士成了不少國內媒體口誅筆伐的對象。這位迪斯博士真是膽大包天,竟敢在沒有和中方合資伙伴商量的情況下,隨意提出調整國內合資企業(yè)股比。
有自媒體指責迪斯博士“背棄商業(yè)規(guī)則與契約精神,選擇利益,棄合作伙伴于不顧”!霸谠瓌t問題上一再食言,開了一個壞頭,成了一個壞榜樣”。
關于調整股比的傳言也讓上汽集團“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受傳言影響,上汽集團股票連日下跌。上汽集團3月18日發(fā)表聲明,公開表示對迪斯博士的不滿。聲明指出:“對于此次合作外方未經事先交流,單方面就在華合資企業(yè)重大事項表態(tài)的行為,上汽集團感到遺憾”。言辭夠激烈的。
國內一些媒體的三大謬誤
查詢一下迪斯博士的原話,發(fā)現迪斯博士的意思被嚴重歪曲了。一些國內媒體無中生有、斷章取義、隨意編造、以訛傳訛、跟風炒作,甚至連文革中的打棍子、扣帽子手段也使了出來。迪斯博士躺著也中槍,實在是比竇娥還要冤。
梳理一下國內一些媒體關于迪斯博士的報道,存在著以下三個方面的謬誤:
一是把尚未決定的事情說成已成定局。
3月12日,在大眾年會上回答大眾汽車是否準備調整在中國的合資企業(yè)股比時,迪斯博士說“正在評估這一可能性”。結果被國內媒體歪曲為“大眾汽車有意調整合資股比”。
評估可能性,和有意調整股比是兩碼事。前者是尚未決定,而后者是板上釘釘,木已成舟。
二是偷梁換柱,張冠李戴。
迪斯博士3月12日在回答國內媒體提問時說,我們正在與中國一汽、上汽集團和江淮汽車進行洽談,針對中國市場上已有的車型產品組合進行綜合評估,希望能在未來進一步滿足年輕客戶對于車型品牌的需要和偏好。
迪斯博士的意思是,正在和中國合作伙伴進行洽談,內容是關于在華生產的車型如何進行改進。
結果被一些媒體歪曲成, 正在與中國合資伙伴洽談增持合資股比一事。
三是歪曲原意,近乎造謠。
迪斯博士說,我們期待在2019年末或2020年初,能與中國合作伙伴共同為大家宣布大眾汽車集團未來在中國的發(fā)展之路。
這句話被歪曲成,2019年末或2020年初,大眾汽車將與中國合作伙伴就合資股比向大家宣布。這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
上汽集團在聲明中指出,“事后,雙方高層進行了溝通,大眾汽車集團向上汽集團還原了現場情況,澄清事實,消除誤會。”
從上汽的聲明來看,國內一些媒體的報道確實存在著問題,歪曲了事實,造成了中外雙方的誤會。
調整合資股比必須雙方同意
去年北京車展前夕,剛剛履新大眾汽車集團CEO的迪斯博士,在北京與中國媒體溝通時表示,對于中國政府放開合資股比的政策,我們非常支持。這是中國進一步擴大和開放的舉措,將進一步增強全球對中國的投資信心,也有助于中國加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但是大眾汽車對于在中國的合資企業(yè)的股比結構并未進行新的考慮。
近一年過去,放開汽車合資股比已經板上釘釘,發(fā)改委也發(fā)布了時間表。到2022年,放開乘用車合資股比。
去年11月,放開汽車合資股比有了具體動作,華晨寶馬成為中國政府放開汽車股比限制后的第一例。華晨向寶馬轉讓合資公司華晨寶馬25%的股份。2022年交割后,寶馬持有華晨寶馬75%的股份,實現完全控股,華晨則持有25%的股份,成為小股東。
華晨寶馬之后,坊間關于調整合資股比的傳言沸沸揚揚。北京奔馳、長安福特不幸中箭。盡管事后都被證明是謠言,但是合資公司的中方卻很受傷。
在新的形勢下,大眾汽車集團對于調整在華合資企業(yè)股比的可能性進行評估,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然而,增持合資企業(yè)股比是一件非常艱難的工作,是一個市場行為,要遵循市場經濟的基本規(guī)則。華晨寶馬只是個案,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外方如果真的想要增持合資企業(yè)的股份,首先必須得到中方的首肯,還要花大價錢去買,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正如上汽集團在聲明中所說的那樣,外方股東是否會提出“調整股比”,要看每家合資企業(yè)的具體情況,要視中方股東在合資企業(yè)的話語權和貢獻度而定。上汽集團在聲明中還指出,上汽與大眾雙方的合作始終遵循對等、雙贏的根本原則,類似合資企業(yè)股比調整等關乎合資企業(yè)未來發(fā)展的重大決策,必須由雙方協商一致決定。(完)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即日-9.16點擊進入 >> 【限時福利】TE 2025國際物聯網展·深圳站
-
10月23日立即報名>> Works With 開發(fā)者大會深圳站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7月30日- 8月1日 2025全數會工業(yè)芯片與傳感儀表展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普源精電--激光原理應用與測試解決方案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推薦專題